正文

榆中四大文化板块与全域旅游(上)


发布时间:2017-09-25 15:41:07 来源:榆中发布

   榆中,是省会兰州的东大门,古誉“兰省之门户”、“丝路之要津”,距今约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栖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斥逐匈奴”,“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始置榆中县。

  苑川滔滔,马啣莽莽,榆中文化,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先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温暖和灿烂着这里的土地和文化,马家屲彩陶、西秦国都勇士城彰显着榆中历史文明的辉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肃王陵墓、秀比峨黄的兴隆山、中国道教界一代宗师刘一明文化发祥地栖云山“自在窝”,为我们演绎着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榆中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兴隆山道教文化、青城黄河民俗文化、苑川丝路古道文化、沿川湖旅游文化、南北山区窑洞农耕文化。成吉思汗征战西夏于巍巍马啣山下,李自成榆中起义以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俗文化特色显著、异彩纷呈、源远流长,承载着榆中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从而在榆中这片热土上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浑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今日榆中建设小康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榆中的山水画卷,孕育了无数优秀的儿女,张一悟、杜堃、杨静仁、陈成义、高健君、康健民、鲁瑞林、靳虎、宋仁、岳维峻等为代表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和众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又为这部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李干臣、张亚雄、金玉振、窦宗仪、水天同、水天中、窦实、金吉泰、桑作楷、陆文虎、丁毅、水均益、白永成等优秀的榆中儿女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界谱写出了光彩耀眼的艺术诗篇。

榆中的四大品牌文化

  甘肃是特色文化大省,榆中是特色文化大县。榆中崛起,文化先行,以创新精神建设文化大县,与时俱进打造特色品牌文化,是当下榆中发展全域旅游的必由之路。在社会各界和文化工作者数十年的精心策划、辛勤耕耘、努力奋斗下,榆中已呈现出四大品牌文化,即:兴隆文化、青城文化、苑川文化、沿川湖文化。

一、兴隆文化

兴隆文化是以青山秀水的陇右名山兴隆山为依托,由兴隆人文生态文化、兴隆刘一明道教文化、兴隆成陵文化、兴隆历史文化、兴隆国学文化、兴隆名人文化等六个部分组成。

  (一)兴隆人文生态文化涵盖马啣山自然保护区。即马啣山金龙池、上庄尖山大佛寺、龛谷峡、徐家峡、石门度假村、水岔沟(明代肃王王圹遗址)、官滩沟等地的人文生态文化。依托风景秀美的兴隆山,道教全真教龙门派一代宗师悟元子祖师刘一明文化发祥地“自在窝”、成吉思汗征战兴隆山及成吉思汗灵柩存放纪念馆--兴龙山大佛殿,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创作的千古名曲《天净沙·谒成陵》、李自成榆中起义、蒋公楼及历史文化名人遗迹,形成了独特的兴隆人文生态文化。

  (二)兴隆道教文化。兴隆山是道教名山,据《神仙纲鉴》记载,西周时就有人在此修行。公元156年,东汉张道陵传道以后,这里便有了道士和简陋的建筑。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这里大兴土木,建造了很多庙宇。刘一明《栖云笔记》记载:“唐宋时神殿甚多,香火兴旺,称洞天福地焉。”到1195年,南宋宁宗庆元时,秦、李二仙居此修行。

  清乾、嘉时期,著名道土刘一明(号悟元子)住兴隆山42年,修73座庙观,著37部著述,在栖云山自在窝刊刻行世,著作分为释道著作、哲学著作、艺文著作、医药著作四大类,刘一明所著的17部著述汇编成《道书十二种》,在清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以及民国和建国以来多次出版发行,并被翻译成世界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广为流传。刘一明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县档案馆和民间存有刘一明自在窝著述的刻板藏书。刘一明不仅是道教界一代宗师,更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我们需要打造修建刘一明文化传承基地、刘一明道教养生基地、刘一明文化艺术陈列馆,将刘一明道教文化打造成榆中品牌文化。

  (三)兴隆成陵文化。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民族英雄,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征战于兴隆山,上庄马莲滩。上世纪四十年代为避战乱,成陵从内蒙西迁兴隆山,暂厝兴龙山大佛殿达十年之久,将兴隆山成陵文化打造成榆中的品牌文化,对于研究榆中在历史长河中常年处于边塞之地,征战频发,多民族融合等历史现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兴隆历史文化。榆中文化源远流长,我县博物馆馆藏文物颇丰,在甘肃县一级博物馆中享有盛誉,是著名的彩陶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31件、二级文物89件、三级文物351件。馆藏朱家湾出土的唐代石棺,述说着高昌国王与慕容仪夫人的故事;国家一级文物《方氏像谱》记载着600多年方氏家族文化渊源;国家一级文物明代旋风铜炮和马上“佛朗机”铳筒,是研究古代战争从冷兵器向火器发展的重要依据……这些都是兴隆悠久历史文化的具体呈现。应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载体,充分展示出榆中文化的灿烂辉煌。

  (五)兴隆国学文化。修复榆中文庙,修建孔子学院,修建榆中书院、榆中画院、榆中碑林、著名书法家桑作楷书法艺术陈列馆等,将兴隆国学文化发扬光大势在必行。除此之外,还应在全县范围内广兴国学,将国学教育融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六)兴隆名人文化。兴隆文化名人分为四个板块,一是历史文化名人,二是红色文化名人,三是近现代文化名人,四是先进典型文化名人。

  1、历史文化名人:秦斥逐匈奴的蒙恬,唐高昌国国王麴嘉与慕容夫人,南北朝西秦国王乞伏国仁,明榆中起义的李自成,清道教界一代宗师刘一明、清太子太保直隶提督周悦胜、一身正气的潮州知府周士俊等。

  2、红色文化名人: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梁登瀛,甘肃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张一悟,洮岷起义领导人、回民领袖、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开国少将、中国骑兵创始人康健民,海军军械部副部长、少将靳虎,抗日将领国民党中将军长杜堃,开国少将鲁瑞林,省委副书记高健君,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副行长孙继武,副省长陈成义,省政协副主席郑重远、沈克敏,红二十四军副军长窦时寻,陆长林、陈守谦、张亚衡、陆云龙、金自山、丁益三、郝新亚等一大批为中国革命牺牲的先烈和解放兰州牺牲的将领。

  3、近代文化名人:举世闻名的《天净沙·谒成陵》的作者于右任,剧作家李干臣,花儿专家张亚雄,画家高雪风、水天中,书法家金玉振、桑作楷,教育家水梓、水枬、水天同、王锐、窦宗仪、窦宗默、丁大为,摄影家窦实,表演艺术家赵组国、白永成,作家丁师豪、陆文虎、杨显惠、金吉泰、白宗忠,歌唱家丁毅,音乐家丁少汤、丁兆清,园艺家刘亚芝,动物学家张洁、窦振威,武术家刘仁,体育健将何丽萍(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获得垒球银牌),赵海林(曼谷第十三届亚运会获得130公斤级摔跤铜牌),慈善企业家贾仲瑚、李海珊等。

  4、先进典型文化名人:国家级劳动模范王廷璇、金耀宝、白文海、刘重庆、刘燕元、王育兰、汪学信、陈德忠、吕全福、张世隆,省市及县上树立的道德模范、24孝模范户、兰州好人、榆中好人等先进典型。

  应该在榆中打造修建榆中名人文化苑,有利于展示榆中文化的厚重,弘扬正能量,激励榆中后学、奋发向上,共同创建榆中美好的明天。

 二、青城文化

青城文化,由青城黄河文化、青城水烟文化、青城古建文化、青城祠堂文化、青城名人文化、青城民俗文化、青城饮食文化、青城农业文化等八个部分组成。青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青城古镇在历史上是黄河上游的水路商埠码头,因盛产水烟,在清朝康熙年间至道光年间是鼎盛时期,南北商贾云集,常住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人以上。形成了其独特的古镇文化。

  (一)青城黄河文化。青城古镇能够形成,其主要原因是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陆交通要道。尤其是在历史上青城依托黄河有丰富的物产,依托黄河形成了商埠码头。因而再造青城古镇,首先要挖掘黄河文化,诸如水上渡船、羊皮茷子、水车等;进而开辟水上旅游,展示大峡、小峡等黄河景观,将青城黄河文化打造成榆中品牌文化。

  (二)青城水烟文化。青城古镇的形成,除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外,更主要的是支柱产业水烟造就了青城古镇。榆中盛产水烟,因地理条件不同,烟叶有两种:一种是苑川河流域种植的绿烟,另一种是青城种植的黄烟。这两种烟叶加工生产的水烟,全国独此一家。水烟生产、贸易是形成青城古镇并达到繁荣的根本。水烟生产从种植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撑起了青城古镇的蓝天。打造青城古镇,需要留住古镇的根,创建水烟博物馆,开辟水烟种植展示基地,恢复水烟加工厂及水烟吸售演示场所。

  (三)青城古建文化。青城古建文化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祠堂、书院、隍庙、戏楼;第二部分是民居,包含古建、木雕、石雕、彩绘、壁画等。

  1、青城庙宇文化。我国亘古是农业国家,众多的文化是依托农耕产生的农耕文化。农民把种子撒向土地以后,无力向自然灾害抗争,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唯一的希望就是建庙塑神祈求神灵佑护。如祈求风调雨顺修建龙王庙、驱虫消灾修建八蜡庙、求生儿女修建娘娘庙、防狼虫虎豹伤人修建山神庙等诞生了众多庙宇,形成了庙宇文化。庙宇是祈求神灵保佑,消灾免难,实现民众美好愿望的精神寄托场所。青城城隍庙、东会馆、西会馆(山陕商会的活动地)、二龙山文昌宫等众多庙宇承载着青城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民俗信仰。

  十年浩劫众多庙宇遭毁,仅留城隍庙献殿(现晋升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已修复了二龙山、城隍庙等建筑,但青城庙宇古建的代表建筑--西会馆(关帝庙)还没有恢复修建,因而有必要挖掘青城庙宇文化,提升民众信仰,振奋民众精神,再现古镇庙宇辉煌。

  2、青城古民居文化。青城商贾云集,南北建筑文化荟萃,尤其以晋商的落户为最。青城古建在建筑风格,建筑制式等方面为南北交流、东西融合,形成了青城独特的古建风格。现遗存的红大门、黑大门、刘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古建民宅、六柱大门、穿靴戴帽大门等古建筑沿袭了山西、陕西古建的风格,又融入了本土建筑风格和古建工艺。挖掘修复青城古建必须保留沿用它的风格和制式,修旧如旧,严把质量关,增强精品意识,使青城古镇再现昔日辉煌。

  (四)青城祠堂文化。青城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商贾云集、人口众多,古称“条城”,在康乾盛世时期人口达10万之众。因而众多的商家大户建造了传承家族人文历史和祭祠先祖的祠堂。祠堂文化是孝道文化,在“百善孝为先”的精神感召下,青城先后建有高氏祠堂、李氏祠堂、滕氏祠堂、张氏祠堂、吴氏祠堂、王氏祠堂、曾氏祠堂等十几座古朴典雅,工艺精湛的祠堂,特殊年代众多祠堂被毁,保存下来的高氏祠堂现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又陆续恢复修建了李氏、滕氏、刘氏、吴氏、王氏、曾氏、张氏等祠堂。因此,有必要组建祠堂协会,挖掘祠堂文化,研究青城人文历史、弘扬国粹、传承孝道,构建和谐青城,促进当地家风门风建设。

  (五)青城名人文化。青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代闯王李自成归隐青城;仅清代就涌现出了一百多名贡生、举人和进士,清代进士高鸿儒、举人书画家高炳辰、翰林院庶吉士罗经权是其中佼佼者;西安易俗社十大名编剧李干臣,其代表剧作《桃花泪》,上世纪四十年代荣获国际巴拿马世界金奖;甘肃省文史馆馆长杨巨川,著有《青城记》,是我县第一部乡镇志;当代画家有王巨洲、吴定川。挖掘历史文化名人,修复名人古居、宅第,修建名人纪念馆,有利于发挥名人效应,提升青城人气。

  (六)青城民俗文化。青城的民俗文化也是青城的亮点文化。挖掘保护迫在眉睫。青城道台狮子、青城西厢小调等,已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城的英雄鼓舞、秦腔、小曲子、木兰词、还有青城刺绣、剪纸等民俗文化亟待挖掘保护。留住民俗文化的根,就是留住青城的根。

  (七)青城饮食文化。青城古镇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形成了青城独特的饮食文化,如青城醋、青城长面、酸烂肉、黄河鲤鱼等。应该恢复青城饮食传统加工生产方式:青城醋必须是粮食醋,需要恢复传统生产操作工艺,建立青城醋生产加工基地;青城长面采用“和尚头”小麦面粉,需要恢复原生态手擀面,创建青城长面会所,走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

  (八)青城农业文化。青城地处黄河岸边,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侯湿润,历史上盛产稻米、小麦、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号称小江南。近年来又引进了大棚蔬菜种植,生产蔬菜品种繁多,蔬菜品质优良,蔬菜远销全国各地,又开辟了荷花池、鱼塘等,使青城真正成为鱼米之乡。挖掘青城农业文化,打造特色农业文化产业,将会致富青城人民。(未完待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