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图文
榆中团县委多措并举凝聚大学生青春力量 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 |||
| |||
为纵深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榆中团县委紧扣改革目标要求,聚焦改革组织设置和动员机制,依托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校地联合、校团协作、结对帮扶等方式,积极探索丰富拓展基层组织形态,不断增强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青年人才支撑,不断强化大局贡献度。 组建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为基层一线理论普及宣讲“注活力”。榆中团县委联合县委统战部、兰州大学成立“新声”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开展“二十位青年讲二十大”主题宣讲活动,宣讲团先后走进张一悟纪念馆、榆中一中、马坡乡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开展宣讲,参与青年450余人,通过互动交流等加深乡村青年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和领悟。联合 “新声”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在“文明榆中”“青春榆中”公众号开设《榆中青年学子云讲堂》专栏并发布内容6期,20位青年宣讲员以“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青年化”阐释。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宣讲中心、“情景式党课”“体验式教学”红色课堂,创新开发“6+x”精品课程(听一次讲解、读一本红色经典、上一节党课、看一部电影、参与一部红歌传唱、拜访一次退役老兵),广泛开展“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红领巾爱学习”主题队课、“青马工程”等,持续引领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 组建大学生结对帮扶团,为乡村少年自护关爱教育“添动力”。寒暑假期间,省内外各大高校积极与榆中团县委对接联系,主动参与“三下乡”大学生支教活动,团县委大力支持并联系各乡镇积极组织开展活动。他们或者参与“七彩假期·红领巾托管班”集中服务,或者对接困难家庭学生“一对一”进行辅导,所有志愿服务队成员秉持着“用心、用情、用行动”的支教理念,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孩子们量身打造贴心温情、精彩纷呈的青春安全自护、课业辅导、红色研学、兴趣课堂等暑期课程,用细腻温柔的方式纾解学生的学习困惑。截至目前,共参与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大学生志愿者225人,服务青少年1200余名,其中西北师范大学“科教未来”社会实践团在栖云北路社区开展的“走进趣味物理·启迪科学思维”主题读书分享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活中浅显易懂的实例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物理和科学的兴趣,并引导孩子们健康阅读、深度阅读、快乐阅读,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坚实基础。 承接大学生实践调研团,为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聚合力”。为切实发挥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团县委积极联合各乡镇团委、县直企(事)业单位团组织,全面支持大学生实践调研团走进乡村田野、工厂车间、学校课堂,引领广大青年在火热实践中“自找苦吃”,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使广大青年在乡村振兴舞台中贡献青春力量。夏官营镇高墩营村带领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调研团从党建引领集体经济、构建乡村基层治理网络体系、参观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青年学生全方面多角度了解乡村、参与乡村实践提供平台。中连川乡黄蒿湾村陇原艾基地为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团提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专题研学支持,确保研学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夏官营镇高墩营村总支部书记钱其峰围绕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乡风培育等,为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00余名学生开展“乡村振兴青春谈”专访活动,打开了大学生深度感知乡村新面貌、新气象的窗口,为青年学生带去了一场沉浸式的思政课堂体验。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团以“绿水青山助力乡村振兴——探索两山理论”为课题,先后来到城关镇三角城村、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城关镇兴隆山村等地,通过实地参观、躬身实践、交流研讨等方式,这让学子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层理解。通过乡村实践,使青年学生更好了解乡村,掌握振兴乡村所需所盼,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聪明才智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乡村的广阔天地必将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实现梦想的大舞台。榆中共青团将继续扛起为党育人的使命责任,聚焦“国之大者”,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用火热的青春投身农业强国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上奋力奔跑,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华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