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图文
兴隆山握桥 | |||
| |||
马衔山高耸入云,如西北汉子展开宽阔的臂膀护佑着黄土高原,他以最雄壮的身躯承接了寒冷,阻挡了风雪。而他北麓下的兴隆山却灵动多情,像一对马衔山的小儿女,依偎在他的怀抱中,东山健壮为儿,西山俏丽为女,两山之间,有一桥架于兴隆峡河面,因桥两边各有一桥亭,两桥亭伸手在空中相握形成此桥,故被称为“握桥”。握桥是一座画廊式木拱桥,桥身为木体弓形,精巧玲珑,似彩虹跨越山涧,全长24米,高6米,宽3米,跨度9米,占地面积216平方米。桥面之上复设桥廊九楹,斗拱飞檐,红柱青瓦,桥亭四角微扬,亭脊置青砖镂花雕饰,亭壁置青砖浮雕,亭两侧各置耳房两间,宛如拱桥护翼,守护桥梁。握桥古朴典雅,蕴含历史韵味,被认为是榆中文化的象征。 握桥初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邑候唐铭修建,称“唐公桥”,十多年后被洪水冲毁。乾隆五十年(1785年),刘一明同众仁人志士募资重建,不久又被山洪冲毁。清嘉庆八年(1803年),邑侯李醇和根据水势依山重建,桥建成以后,吸引了八方善男信女前来烧香许愿,人们称之为“迎善桥”,可惜的是这座桥在嘉庆十五年又被山洪冲毁。嘉庆十九年(1814年),悟元老人刘一明再次募化重建。清光绪十九年五月初八,此桥第四次被山洪冲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甘肃布政使兼陕西巡抚岑春萱拨白银一千两重修。建成后时任金县知县陈昌以“其桥架栖云、兴龙二峰之间”,改名“云龙桥”,取两山通气之意。 这座桥几毁几建,历尽劫难,现存桥式为1900年设造,人们惯称握桥。1981年榆中县人民政府拨款仿修,同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造型独特,样式如虹,画檐飞展,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今天,握桥仍然是兴隆山大峡河上唯一的木拱桥,历经数百年仍然稳固地立于两山之间,桥下清流潺潺,谷间鸟语花香,立于桥上,向西可望云雾飘渺的栖云仙阁;向南可观绿波荡漾的兴隆翠色;兴隆山“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登临陇右名山,游赏兴隆胜景,景色如画,引人入胜。握桥成为了兴隆山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游客,成为了人们热爱自然、向往神圣、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之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