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人民政府

www.lzyuzhong.gov.cn

榆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纲要
发布日期:2022-09-14浏览次数: 字号:[ ]

前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榆中县委关于制定榆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编制。《纲要》在回顾“十一五”取得的成就,重新审视县情的基础上,理清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纲要》系统提出“十二五”时期榆中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发展方向,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榆中发展的美好蓝图,是指导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基本县情

榆中县地处兰州市东郊,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兰州市加快建设的东城区。全县辖8镇15乡、4个社区、268个行政村,总人口49.86万人,其中:农村38.92万人,城镇3.78万人,大中专院校7.16万人。县域总面积330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38万亩,建设用地总规模24.92万亩。城市规划面积56.83km2(包括县城、和平地区、兰州科教城),建成区面积15.65km2。全县分为东北部干旱山区、西南部二阴山区和中部川塬河谷区三类地区。县域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水电供应充足,邮电通讯快捷。

2、“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许多新成就,迈上了新台阶。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0.88亿元,是2005年16.99亿元的2.41倍,年均增长19.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28:41:31调整为23:53:24。全县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4.86亿元,是2005年2.15亿元的2.26倍,年均增长17.7%。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超规划目标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97亿元,比2005年增长76%,年均增长12%。

第一产业形成特色优势。农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无公害蔬菜、商品马铃薯、双垄全膜玉米、特色优势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9.38亿元,年均增长14.7%。主要农产品均获得增产增收,比“十五”期末有了大幅度增长。

第二产业快速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加,重工业特征明显,工业行业门类逐渐增多,非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7.58亿元,是2005年6.05亿元的2.91倍,年均增长23.8%。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全县商业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建设了较完善的农贸市场。旅游业发展较快,“十一五”期累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09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56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1945公里,268个行政村全部通硬化、砂化路。解决了18.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了农村和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总装机容量达到8.35万千瓦。电信交换机总容量达到9.5万门,邮政移动电信业务总量8553万元,固定及移动用户总数达11.0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5.6部/百人。

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效果明显。新增造林面积6万亩,“十一五”末全县(含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林地面积达到240.7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8.6%,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11.26%提高到“十一五”末的15.9%,提高了4.64个百分点。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师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食品安全与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3.4‰,保持了低生育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事业长足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63元,比2005年的5000元增加3663元,年净增73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6元,比2005年的1866元增加1290元,年净增25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52亿元,人均9155元,比2005年的4078元增加5077元,年净增1015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工伤、生育、医疗、失业保险运行得到规范,建立了社会救助机制。

3、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经济总量不强。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全市8县区第7位,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

⑵工业增长粗放。水泥、建材、钢铁、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企业较多,对能源和原材料依存度高,增长粗放。

⑶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推广滞后、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务农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⑷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偏小,经济和社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投融资渠道不宽,发展受资金制约较大。

⑸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基础条件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贫困问题尤其是南北两山贫困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榆中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十一五”完成情况表

    注: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现价比

    (二)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经济快速成长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加大,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农村改革、土地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多项改革举措将得到实质性的推进,为我们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带来有利机遇。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办29号文件的全面落实以及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市委“再造兰州”战略的深入实施,兰州高新区增容扩区即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这都为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从内部条件来看,县委确定的“建设东城区,打造新榆中”的发展战略和“五抓五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县情实际,能有效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未来的发展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东城区建设全面提速,榆中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县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特别是在一些领域、一些区域、一些产业的成功实践和“十一五”发展形成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推动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加快东城区建设,打造富强、生态、文明、和谐新榆中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坚定了信心。但同时,我县经济总量偏小、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和矛盾还将长期存在。“十二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危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大干快上,全面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县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市委“再造兰州”战略和县区共建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建设东城区,打造新榆中”发展战略,按照“五抓五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城乡和谐发展新格局;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战略定位

    经过五年和更长时期的奋斗,努力把榆中建设成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宜商宜居宜业的低碳生态区,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示范区和“再造兰州”三足鼎立的重要一足。

    (三)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城镇建设与农村发展相协调,当前发展与长期发展相协调,努力探索符合榆中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坚持夯实基础,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抓项目不松劲,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优化布局、改善结构、提升质量为目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富民强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把扩大就业、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解决好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加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扩大对内对外与区域合作,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三个跨越”,即实现从追求物质财富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提升,实现发展模式向“生态—宜居—低碳”为主旨的跨越;从郊县向兰州大都市重要游憩功能区、区域性创新发展增长极跨越;从注重盆地发展开发向盆地与山区结合,因地制宜,共同推进的空间发展跨越。

    经过综合考虑和科学分析,确定到“十二五”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和富民强县的关键指标要提速增量,实现新的突破。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速2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400亿元;地区性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1亿元,年均增速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预计达到20亿元;经济结构优化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58:32。

    ——社会发展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每千人拥有职业医师(助理)2.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6.99‰;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

    ——生态环境目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企业生产基本实现无害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每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5%。

    ——人民生活水平目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年均增速1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0元,年均增速12.3%。努力提高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适宜地区基本普及沼气。

    ——城乡建设发展目标:完善城镇体系,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建制镇为支撑,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完成全县100个重点村和100个中心村总体规划,重点村规划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中心村规划覆盖率达70%以上,一般村及偏远村整治率达到50%以上。

  

 

榆中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十二五”规划表 

    注: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现价比

    三、全面实施“建设东城区,打造新榆中”战略

    县委确定的“建设东城区,打造新榆中”发展战略,是立足县情,贯彻市委“再造兰州”战略,着眼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在发展战略中,“建设东城区”是核心内容,是未来榆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就是要更好更快地融入兰州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积极承接高新区增容扩区,着力建设统一规划建设的东城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东城区、生态环境相对优美的东城区、新型工业相对集聚的东城区、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东城区和适宜人居旅游的东城区。“打造新榆中”是榆中未来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富强、生态、文明、和谐的新榆中。努力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经济总量;努力实现新的产业布局、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结构;努力实现新的城市品位和新的城乡面貌;努力实现新的发展方式和新的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实现新的城市人口数量、新的人口密度和新的人口结构;努力实现新的体制机制和新的发展环境。

    四、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转型、整体抓提升”的要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约发展的多元支柱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推进高新区扩区建设

    高新区东扩发展作为市委“再造兰州”战略中“三足鼎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县区共建、政策共用、统一规划、利益共享”的管理模式,科学实施榆中盆地的开发建设,努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兰州实现率先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实施“再造兰州”战略的先行区,规划控制范围127.75km2,核心区面积4.8km2。“十二五”末计划投资500亿元,完成规划区域内的土地开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引进项目100个左右,建成新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高科技农业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园区,形成500亿元营业收入的经济规模。

    主要支撑项目:

    1)高新区产业项目:天星稀土产业化基地、西北民大科技产业园、凯博生物、腾中重工工业园项目、中加医疗设备等产业项目。

    2)和平徐家营工业园项目:积极引进一批效益好、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工业项目。

    (二)建成特色产业园区

    以发展创新型、生态型、和谐型的产业园为目标,建成五个特色产业园:

    现代农业产业园(小康营、三角城)——以特色农作物种植与加工,规模养殖、科技示范和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结合小康营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已有发展条件,实现走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的目标。

    生活资料物流产业园(和平、定远、连搭)——以综合市场为基础的商贸、物流园区。重点依托农副产品物流、蔬菜集散等基础产业,拓展延伸,以建设兰州市大型食品采购、大型批发、物流区域中心为目标,打造大型生活资料物流园。

    科教高新技术产业园(夏官营、三角城)——科教文化城区,建设成我国西北地区、以大学科技文化产业为龙头的园区,是未来兰州市科教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发展区。打造教育科研中心,重点发展高新产品研发、孵化、生产加工的科教高新技术产业。

    人居文化旅游产业园(城关、南部山区)——集旅游休闲、康体娱乐为一体的宜居地,形成以旅游、会展、疗养、避暑为主导产业的文化人居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兴隆山的品牌优势资源,培育一批具有特色、高水平、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疗养休憩产业。

    新材料研发产业园(和平、金崖)——依托现有园区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发展机械制造业,以提高科技含量为抓手,注重环境保护与改善,以金川科技园为龙头,辐射集聚电信器材、建材加工、生物化工及制药、塑料制品、包装加工等产业。

    (三)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全县现已形成了以金属冶炼、生物医药、水泥、水烟、塑料、乳制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这些产业是我县经济增长的基础,但这些传统产业由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附加值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发展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因此,必须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要全力支持现有骨干企业发展精深加工,由产业链前端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切实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实施好榆钢二期、金川公司镍钴锰三元电池材料、京兰水泥、联合重工等一批新型工业项目,努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不断推动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植更多新的支柱产业,共同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进一步强化项目储备,从产业集聚、结构提升的角度来选投资、引项目,不断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推动招商引资向选商择资转变。按照大区域谋划、大集团引进、大项目支撑的思路,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重点突破,引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成为引领我县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主要支撑项目:

    1)酒钢集团支持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110亿元,其中榆中县钢铁公司二期工程总投资55亿元,结合淘汰落后产能,采用现代化、大型化的一座2800立方米高炉代替两座380立方米高炉,将建成具备先进水平的一台265平方米烧结机和一座120吨转炉。

    2)金川公司镍钴锰复合中间体生产线项目:总投资9360万元,建成年产3000吨镍钴锰复合中间体的生产线。

    3)兰州联合重工农用车辆及农用机械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0亿元,项目选址:定远镇,拟建成年产30万辆农用汽车和3万台大型农用机械生产线。

    4)甘肃京兰水泥二期项目:总投资5.7亿元,年产水泥200万吨。

    5)46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工程:总投资71118万元,项目建成后,年产水泥207.6万吨。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巩固发展双垄沟玉米全膜种植、高原夏菜、脱毒马铃薯种植、农田节水技术推广、舍饲养羊等特色优势产业。要保护和提升高原夏菜等品牌的农业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业内涵式发展水平,改变销售初级原材料产品的现状,提高产地农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扩大南部冷凉型蔬菜创汇基地规模,加快小康营、三角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结合引洮工程榆中受益区建设,推进甘草、高崖等川东地区设施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同时,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面提高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按照全县南部二阴区、中部川塬和北部干旱区三个不同类型区地形特点,推进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建设和南北两山工程建设。

    (六)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提高水平”的原则,转变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文化旅游产业,要抢抓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机遇,整合旅游资源,加强与县外旅游市场的对接,特别是要立足榆中特有的区位、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县域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推介兴隆山、青城古镇、红色旅游、生态休闲等优势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以休闲观光、度假避暑等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榆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到“十二五”末,文化旅游业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到5%以上。在商贸流通上,要以建设大市场、促进大流通、实现大发展为目标,围绕城市规模扩张和农产品流通两大重点,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努力构建城乡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和和定连生活资料物流园建设,改造提升县城及重点城镇商贸流通市场,繁荣农村经济。进一步加快邮电通讯业的发展。在新型业态发展上,全力做好榆中会展中心建设,培育发展会展经济、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各类新型产业,努力形成的经济增长点。

    主要支撑项目:

    1)榆中•华光商业广场:总投资11465.53万元,总建筑面积48538.84㎡,主要建设高层住宅及商业裙房,商业内街、商务快捷酒店、253人的小型电影院等。

    2)官滩沟生态农耕园建设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建成全省第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

    3)金崖镇历史文化名镇古迹维修及旅游文化景点建设:总投资1500万元,对三圣殿、金崖古驿站、邴家湾村周家祠堂等文物遗迹进行修缮和维护。

    4)陇鑫大酒店暨榆中会展中心续建项目: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35150平方米,是集办公、住宿、餐饮、会议、商务、展务、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5)榆中县东滩湿地公园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是集生态、观赏、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湿地公园。

    6)兰州食品采购中心:总投资20亿元,在定远镇建设集蔬菜、果品、水产、肉食、副产品、粮油、粮棉等综合服务一体化的多功能食品物流配送采购中心。

    7)大西北冰鲜物流中心项目:总投资8.9亿元,在定远镇建成冰鲜物流中心。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做好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纲要》(第四版),规划确定在榆中县规划区范围为:城关镇、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夏官营镇、连搭乡、马坡乡、小康营乡、清水驿乡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重点发展榆中新区:包括榆中县城和夏官营镇,以夏官营东南部地区和榆中县城东北部地区为主要拓展空间。榆中新区是中心城区疏解教育培训和科研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榆中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教育培训、大型科学装置制造、新能源与环保、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市。至2015年,榆中新区城镇人口规模为12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5平方公里左右。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管理改革、劳动就业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土地流转改革和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榆中与兰州市区、周边市镇全面对接。加快城关镇——夏官营镇整个盆地的建设,围绕科教城、城关镇、兴隆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积极与兰州主城区相联系,同时加快功能主导型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自身城镇体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城乡发展目标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目标。

    2、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十二五”期间,继续进行川区“一纵一横”的城镇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小城镇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

    (1)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区:①榆中新区产业集聚发展区:依托大学城,搭建国家级高端基础科研研究平台,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发展新能源与环保、航天科技、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学研一体的高新产业集聚发展区。②定远产业集聚发展区:利用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引导兰州地区生产性企业搬迁入驻,发展为以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区。

    (2)提升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以建设东城区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推进城市框架向外拓展,以加快现代化宜居新城建设,稳步推进旧城及城中村改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凸显城市发展特色,提高城市发展品位;推进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建设;强化公共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配套,优化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形成设置科学、便捷高效的市内交通体系。逐步形成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新县城。

    主要支撑项目:

    1)南河公园续建工程:投资600万元,完成公园绿化、南关桥以东河道治理及景观设计等。

    2)环城西路供热点建设:投资8427万元,安装2台40吨锅炉,建设1626平方米锅炉房,铺设2500米配套供热管网。

    3)大成路北延段新建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建成全长1056米,宽20米道路。

    4)金牛山生态园续建工程:投资500万元,完成公园绿化及景观雕塑等配套设施建设。

    5)环城东路建设工程:投资5700万元,完成北起奇正路,南至兴隆路,长2460米、宽40米的道路工程。

    6)榆夏干道建设工程:投资4.4亿元,完成南起环城西路,北至夏官营,长14.26千米的道路工程。

    (3)构建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努力构建一纵一横的城镇空间发展布局,一纵——312发展轴,一横——县城-三角城-夏官营发展轴。重点建设好和平、夏官营、金崖、甘草、高崖、定远、青城、贡井九个小城镇。逐步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健全小城镇功能,加大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镇乡中小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镇人口和要素集聚。

    3、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农宅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开发、新型农民培育、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重点先行、整体推进。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思路,加强村镇规划,加大新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村部、文化室、卫生所、体育场地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做好新农村和新农宅试点,建退结合,努力做好旧宅老院改造复垦工作。不断提升农村建设层次和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实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保护77%不减少。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区域抓统筹”不动摇,支持各区域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合理调控产业布局,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优势仗。在川西地区,牢固树立“镇当城建”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城区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好“一区五园”,主动迎接兰州高新区增容扩区和产业转移,积极推进榆中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川东地区,结合引洮工程实施,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以小康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努力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上做文章。在南山地区,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巩固壮大冷凉型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在北山地区,认真实施北山区域中心发展战略,整合资源,集聚项目,做好加法和减法两篇文章,以新的理念和举措来破解北山地区的发展难题。北山区域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三个翻番”、“四个提高”和“两个下降”的奋斗目标。“三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实现翻一番,分别达到16300万元、18600万元、7200万元,增速分别为10%、9%、9 %。“四个提高”,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20元,增速为7%;规模效益产出率占到总产值的60%;品牌商品化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林木覆盖率达到15%。“两个下降”,即贫困面下降到20%以内;人口减少到2万人左右。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输转脱贫攻坚战略,彻底解决南山和北山两大地区的贫困问题。继续进行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安排扶持资金进行整村推进项目扶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帮助贫困户理清脱贫思路,加大资金扶持,选准脱贫产业,拓宽贫困农民的收入渠道,帮助其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十二五”期间,扶贫项目覆盖贫困村累计达到123个,贫困村项目实施率达到77%;加强协调配合,加大移民安置力度,5年内力争使扶贫移民安置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技能,达到户均有1个劳务技能输转人口或科技明白人。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抓手,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电、节材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由市区向农村延伸,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一)推进生态建设

    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生态植被恢复等工程,加大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全面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完成三北防护林14.14万亩;退耕还林7.5万亩;天然林保护10.5万亩;经济林名优新特发展4万亩;其他造林8万亩。力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9%,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61平方米以上。积极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创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发展环境,有效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新增公共绿地120亩,生产绿地75亩、防护绿地45亩、附属绿地75亩、其他绿地30亩。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1.8%,绿地率达到12%。实施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加快实施宛川河流域综合整治。继续推进面山绿化工程,构筑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二)加强环境保护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淘汰关闭违反国家企业政策和污染严重的企业,重点治理水泥、冶炼等行业污染。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治理锅炉烟尘、噪声、二氧化硫污染,全面推行县城、和平、金崖、夏官营联片供热。加强垃圾清运和管理,加快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控制规模化养殖业污染,建成种、养一体化生态农业示范点10个。加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的保护与监管,建成马啣山水源涵养保护区。坚持“预防为主,防御和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继续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对26处地质灾害安排不同的防治措施,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至最低。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40%以上,山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40%,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继续加快引进清洁、循环生产工艺;大力扶持产业聚集区建设,以园区建设为龙头,培育循环型示范企业;继续加快工业废渣、废轮胎、尘泥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种植业与养殖业联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加快秸秆还田、沼气发酵,高原夏菜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建立“四位一体”(太阳能—种植—养殖—沼气)的生态能源发展模式。积极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系统,鼓励废弃资源回收和循环使用。推行旅游景区清洁生产模式,实施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倡导游客文明消费。切实加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务、建筑和行政办公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实施可再生能源建设应用国家示范县项目,到2015年,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5%。

    主要支撑项目:

    1)我县北山生态植被恢复项目:总投资2990万元,在北山6个乡和金崖镇3个村、夏官营镇3个村,工程造林13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

    2)我县南部山区绿色屏障绿化建设项目:总投资2.42亿元,规划建设荒山造林5.5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南部山区绿色屏障0.86万亩、南部山区绿桥工程1万亩。

    3)县城面山、国道面山、省道面山、宛川河流域面山等重点面山绿化工程。

    4)黄河中上游宛川河流域百万亩生态植被修复项目:总投资1292.8万元,完成造林10.12万亩,封山育林16.52万亩。

    5)花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4亿元,在已有规模的连搭乡、定远镇的花卉村带动周边乡村新增发展花卉产业基地1万亩。

    6)名优新特经济林建设项目:总投资5700万元,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建设,北山地区种植或补植文冠果、药材;川源地区种植或补植改造优质杏、枣、核桃、梨、苹果等;南部山区种植或补植沙棘、皮胎果等,发展经济林基地5.1万亩。

    7)兰州东城区面山森林景观建设项目:总投资1804万元,在全县境内的重要交通沿线的路旁及面山营造绿色景观通道,完成绿色通道面山造林0.5万亩、义务植树点造林1.5万亩。

    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通过全力实施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为目标,推动以交通、水利、信息、电力四大基础网络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进行铁路、城市道路、国省道干线改造和水路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紧紧围绕包兰铁路、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重点建设与兰州轻轨和高新区的对接道路,全面建成定远至县城、金崖至夏官营、定远至金崖、兴隆山至夏官营“两纵两横”的城市道路,构造东城区城市道路主框架。对G312、G309、S101、S309线进行改造建设,促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开发建设大峡至乌金峡32公里航道和运输码头。围绕铁路、轻轨和城市道路建设骨架,实施“通达、通畅、联网”工程,实现“乡乡通沥青(水泥)路”和大部分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对新农村道路建设、小康示范路、工业园区路、农业园区路、旅游景观路和集市贸易路改造建设、晋等升级。改造或新建县道、乡道、村、社及联网路1000公里, 改造危旧桥梁20座,新建桥梁3座。合理建设与水运码头、包兰铁路榆中客运站、太子营机场等水运、铁路、机场相适应的农村道路,实现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和城市道路协调发展,使农村公路里程不断增加,通达深度和等级规模逐步提高,形成和干线公路网相协调、等级结构配置合理,桥涵和交通附属设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打造一体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期间,境内重要县乡专用道实现升级改造,40%的县道和20%的重要乡道达到二级标准,一般乡道“能三则三、能四则四”,农村道路达到四级标准,具备条件的行政村100%实现道路硬化,自然村80%实现通畅。

    主要支撑项目:

    1)“运网十三大项目”:投资1.1亿元,建设榆中交通运输枢纽、榆中公交总站、榆中县客货集散中心、榆中县天燃气站、榆中县客货公铁联运站、东城区客运站、度假村旅游车站、官滩沟旅游车站、榆中县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兴隆山旅游汽车站、20个乡镇汽车站改造、兰州电子商务蔬菜物流配送中心、榆中定远物流中心。

    2)通乡公路:投资5亿元,五年内改扩建二级通乡油路5条,总长74.2公里;三级通乡油路6条,总长155.4公里;四级通乡油路13条,总长225.7公里。

    3)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投资4亿元,五年新建四级公路1000公里。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西部、东部集中供水工程,全面解决全县26.39万人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保障城镇生产生活用水。

    2、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搞好供水区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三电、和电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兴隆、龛谷、高崖、连搭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引洮榆中供水工程建设。在灌区内水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利用闲散地修建调蓄库塘,发展管灌、滴灌、喷灌等新型节水灌溉方式,走节水型灌溉道路。做好灌区险工险段处理和黄河青城段、宛川河、分豁岔排洪渠等治理工程。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5万亩,累计达到39.45万亩;兴修梯田10万亩,累计达到79.83万亩;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4.67万亩,累计达到32.195万亩。

    3、水利科技。实施水利科技自动化建设工程,初步建成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资源信息管理和水利政务公众服务三个平台。建成高崖、龛谷水库通讯系统工程,增强抗旱防汛能力。

    (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新建和改造并举,全面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网络布局,全面提升电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新建330千伏安变电站、110千伏安变电站各1座。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全力推进重点道路改拓建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定榆路、县城环城东路、夏榆干道、和平719#和738#道路、定远物流产业区大道建设,构筑东城区城市主干道。

    2、给水:扩建县城水厂,新建高新区供水工程,对城区部分管网进行改造。

    3、供暖:采用各区域集中供热、各城镇分别设置热源厂的供热采暖系统。建设一座大型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作为县城热网的热源,主要镇区群落建设节能环保型锅炉房采用集中供暖,一般群落采用分散供暖。

    4、供气:加快县区天然气管网建设,扩大供气范围。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利用沼气等清洁能源。

    5、污水和垃圾处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县域污水处理体系。

    6、防灾设施:加强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和人民防空设施建设,构建地质灾害区域预防体系,强化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抗灾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系统。

    7、城市管理: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改善城市交通管理,强化城市卫生和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城市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实现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五)信息化建设

    依托现有网络资源,积极引导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和综合管理,加快形成“三网合一”的城市数字化平台,为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和产业信息化提供网络支撑。

    1、通信:进一步完善区域通信线路的铺设,大力发展微波通信、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等通信业务,扩大移动通信发射基地规模容量。建设全县本地网SDH传输光环路,以改善电信传输质量。

    2、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达到电信运营级的网络标准。全面改造升级现有广电网,建成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宽带双向交互式网络,实现全数字化信息传输和交换。

    3、信息平台:拓宽网络覆盖面,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完善的基础性资源数据库、公共信息资源交换中心。建设政府信息、国土资源、人力资源、城镇建设、教育与科技信息资源、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基础数据库,推进政务网发展,促进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县农业信息网、经济合作网、工业和商务系统、旅游信息系统等产业信息网,实现产业的信息化服务,加快“数字榆中”建设。

    八、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十二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大政府投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

    (一)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继续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实施校安工程,加快农村、南北两山地区寄宿制小学建设。推进教育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新建30所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5%;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认真做好保学控辍工作,“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发展特色高中,全面提高高中办学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壮大职教资源,提高职教培训水平,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各类实用人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健全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全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二)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加快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合理分工和协作机制;坚持中西药并重,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全县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病有所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大县、文化强县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快创意文化产业建设,协调推进文艺、体育、广播电影等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加大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大力实施文化建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

    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体制,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7500人以上。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劳动者的培训力度。加强失业调控,保持就业形势稳定。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以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经济扩面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完善面向老年人、孤儿、残疾人、流浪未成年人的福利基础设施建设。

    (五)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合理的人口增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人口的机械性增加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人口比重,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化农民为市民,发挥城镇聚集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将更多的农民从农村、农业中转移出来,抓住高新区增容扩区的重大机遇,把东城区的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大容量的就业吞吐能力,吸引更多农村人口来城市安置就业,以城市丰富的教育资源、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生活水平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以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为导向,着力提高小城镇吸纳辐射能力,形成若干有活力的城镇群,促进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不断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主动吸纳更多外来人口入驻榆中,不断优化全县人口结构。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对商贸、房产等领域的开发建设力度,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吸纳更多外来高素质人口入驻榆中,着力提高重点区域的人口密度,为全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以新的人口增量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在机械性增加城市人口的同时,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稳定县内农业人口的低生育水平。要保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推进优质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要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奖励扶助、特殊困难家庭救助等制度,不断加强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要巩固国家优质服务县创建成果,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提升生殖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重视人口老龄化服务,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十二五”期,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6.99‰。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努力在解决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问题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不断加大专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技防建设,全面落实综治工作保障机制,不断完善重点人口管理模式,完成基层政法单位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四级”民调网络,积极推行民调个案奖励制度。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主要支撑项目:

    1)榆中县校安工程项目:投资3.4亿元,新建、改扩建158所学校,完成10万平方米D级校舍的排危任务。

    2)县城和乡镇幼儿园建设:投资3.9亿元,新建全县30所县城和乡镇幼儿园。

    3)县城、和平初中高中学校建设:投资4亿元,在县城、和平新建一所高中、两所初中、两所小学。

    4)榆中县职业教育学校建设:投资1亿元,异地新建榆中县职业教育学校。

    5)新建榆中县中医院:投资5100万元,新建门诊楼、住院部楼及附属设施,总面积1.7万平方米。

    6)新建榆中老年公寓:投资3亿元,建设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老年公寓。

    7)公安、司法业务办公楼建设:投资3200万元,新建公安局、司法局业务办公楼;投资1100万元,完成基层派出所和司法所新建、扩建。

    九、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县上下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动员和组织多方力量保障“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顺利实施。

    (一)深化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严格执行“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公开,着力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推进户籍制度、产权制度、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公平就业、社会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促使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的融合,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兰洽会等重大节会活动,加强与省内外县区的学习交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参与兰西银经济圈、兰白核心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打造适合东部产业转移、符合榆中发展实际的开放型经济,成为兰州向东开放的“桥头堡”和门户,真正把榆中“盆地”变成发展“高地”。

    (二)组织保障

    把规划实施任务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明确职责,加强考核,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专项规划及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合理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方向。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责任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措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对规划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定期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工作。

    (三)政策保障

    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科技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薄弱环节的扶持,重点支持研究开发,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严格技术标准、排放标准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措施,控制高耗能产业的生产能力。坚持依法治县,充分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观念。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腐败。

    (四)资金保障

    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筹集资金。紧紧抓住“国扶47条”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大力培育各类投融资主体,加强国有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壮大产权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各类产权、矿权、林权、特许经营权、社会公共资源开发权等进入产权市场交易。继续加强银行信贷融资,加大对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民生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继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降低民营资本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范围,在财政资金安排上优先向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保障、扶贫帮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倾斜。

    (五)人才支撑

    注重人才培养,全面实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各类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实施“万名高原夏菜种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万名设施农业建设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万名双垄沟种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对急需引进的高级专门人才给予特殊的优惠待遇。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县财政适当列支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支持全县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领军人才为引领,高、中级人才为骨干,初级人才为基础的人才梯队,初步形成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各类型人才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六)优化环境

    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法律规范和政府行为等方面加快与市场机制和国际惯例接轨,努力打造“高效、稳定、和谐”的投资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加大社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力度,营造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诚实守信、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严厉查处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市场主体创造宽松的政务环境。创新投融资机制,健全完善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协调沟通机制,继续做好政、银、企对接工作,鼓励民间资金、外来资金等参与项目建设。坚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做好节约挖潜、集约用地,破解发展难题。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等农村各项改革,努力建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省级示范县。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不断激发农村改革发展活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