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擦亮新时代供销社的“金”字招牌——记榆中县农副公司


发布时间:2022-08-23 17:16:09 来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榆中县农副公司身上就深深烙刻时代的产物——供销社的印记。21世纪之初,在各级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社属企业改革发展之路,力使供销合作社走出困境、获得新生之时,榆中县农副公司也踏上了艰难的改革之路,经过十余年的创新发展,实现了华丽蜕变,从最初的破败不堪到如今的生机勃发,企业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还实现了从资产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固定资产增加了近八倍,整体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擦亮了新时代供销社的“金”字招牌。

微信图片_20220823170417.jpg

不破不立 积极加入改革“大潮”

曾几何时,供销社立足农业、扎根农村、携手农民,是特殊年代里的“红人”。可当市场经济浪潮迅猛袭来,一些供销社出现了管理无力、连续亏损、企业萎靡的局面。榆中县农副公司也不例外,榆中县农副公司经理娄江谈及2005年刚入职的情景仍十分感慨,“破败、病恹恹、懒散……大家在业务学习、布置经营任务时都是拖拖拉拉,只有每日中午到饭堂打饭时,才是人员最齐整的时候。”

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各级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社属企业改革发展之路,力使供销合作社走出困境、获得新生。2005年,榆中县供销联社也积极顺应形势、加入改革“大潮”,将县农副公司与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分设,下设门店统一划拨于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这也意味着榆中县农副公司将面临退无可退的“背水一战”——背负320万元债务、5名在岗员工、流动资金只有8万元且需要供养22名退休职工。而仅凭1处破旧办公场所、没有门店和分支机构,要突破窘境、负重前行谈何容易。是主动求变、摆脱困境,还是继续穿旧鞋、走老路?娄江带领员工们选择了前者。用娄江的话说,企业的发展必须跟随时代步伐。

改革发展,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更需要思想的解放。没有启动资金,那就借;员工思想有滑坡,那就逐人逐个掏心窝子做工作。思想统一之后,这个仅有5名员工的企业,大家东拼西凑,硬是凑拢出第一笔近50万元的启动资金,一下子使员工们信心倍增、干劲倍添,公司上下终于拧成一股绳。

走出了艰难求生的第一步,榆中县农副公司逐步走上了一条改革创新发展之路。通过最初五年的摸索和实践,榆中县农副公司发展成为小微企业,形成了客户较稳定、厂家较稳定、公司员工队伍稳定的良好运营氛围。2011年后,随着各项业务的趋稳,公司进入巩固发展阶段,经营理念、模式以及发展方向在一步步明确,精神面貌和经济效益也迎来了“双提升”。

2011年至2017年,是榆中县农副公司发展的巩固阶段。随着公司队伍的不断壮大,积极发展党员,成立了党支部,多形式开展党建工作,进一步调动了党员和职工们的干事创业积极性。

企业坚持用党建聚精神、以党建带业务。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教育引导党员职工牢固树立为农服务根本宗旨。在经营一线设立“党员工作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干部坚持一线工作法,“两脚带泥”指导农民开展春播、病虫害防治、秋收等工作。同时,还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题,开展职工道德讲堂、“优秀员工”评比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

通过以上举措,企业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业务经营融合发展。这些年中,在对仓库进行拆除重建,新建蔬菜保鲜仓库、钢结构大棚、地坪等基础设施,购置新的运输车辆和业务车辆的基础上,拓展了包括农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水肥一体化(液体肥)、农残检测、测土配方、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一系列新业务,公司也从单一传统的化肥进销转型到化肥销售和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再成长为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商。目前,企业配送地域已覆盖全县23个乡镇的部分二级经销商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12小时内送货、装卸的“一条龙”服务。

随着农业服务领域业务的不断拓展,榆中县农副公司也在2017年至2022年正式步入了转型发展阶段。企业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中心,以推进水肥一体化建设为重点,从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出发,积极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液体肥先进技术,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自打我家的菜花用了‘水肥’后,也没见人家怎么操持,长得特别好……”榆中县夏官营镇高家崖村村民李红珍高兴地说,从2017年开始,自家1.8亩的菜花地,除了底肥施用些固态肥外,其余都在农副公司购买水肥。“地里放水时随水冲施,既减少了使用固态肥的麻烦,还获得了更好的收益,这‘水肥’可真是神了。”可以说,水肥一体化不仅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也为榆中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牢记宗旨 不断探索农业服务边界

如今,经过创新发展,榆中县农副公司目前占地面积7212.6平方米,蔬菜仓储能力600吨,农资仓储能力8000吨。现有经营门店18家、加盟店52家,覆盖全县22个乡镇95个行政村;植保无人机5台;农资配送车5台,日配送能力150吨。2021年,销售化肥2.6万余吨,销售额2700余万元。

这些年里,榆中县农副公司也始终牢记“为农、务农、姓农”的宗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不断在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通过招投标取得土地托管政府补助项目或自行与农户对接的方式,完成土地托管1.2万亩。通过推行“五个统一”服务模式(统一供肥、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在“耕、种、防、收”等环节开展农资、农技服务;开展技术托管服务、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控等服务,累计开展测土配方1280次,农残检测3250次。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如何种好地”、“怎样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等问题。

中连川乡陡泉湾村的农户吴得东就是土地托管服务的受益者之一。“家里11亩地都种的是洋芋,如果没有政府的好政策,我肯定是种不了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务工他拉着娄江的手激动地说,“我家最缺劳动力,多亏了你们的土地托管服务,我啥都不用干,轻轻松松就把地种了。除了开支,每亩净收入近3000元,十几亩地就有了三万多呀!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希望来年还继续发展托管服务!”娄江回应道:“老乡,您放心,政府的好政策我们一定是要坚持下去的。”

近年来,榆中县农副公司改革创新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村级综合服务社”模式;聘请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精准提供种植、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控等技术服务;与2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搭建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与莆田、武汉当地农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实施“订单农业”;定点向商户、餐饮企业、各乡镇小学、机关食堂进行配送,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一条条切实可行的创新助农举措,榆中县农副公司逐渐从原来的农资供应商转变为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商,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兄弟得实惠、公司发展可持续”的路子,擦亮了新时代供销社的“金”字招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武明 刘超 文/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