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衔山与榆中文明


发布时间:2022-02-16 17:41:51 来源:榆中县博物馆

马衔山主峰绵延如带,皋兰山、兴隆山在“带前”对峙,微屈于主峰,三山形成鼎立之势。其中,兴隆山和马衔山主峰通过南北走向的一道山岭“风水岭”连接,岭西水汇成阿干河,经过雷坛河注入黄河 。岭东水聚为苑川河,经桑园峡流入黄河。《水经注》曰“榆中三山龚翠,砺山带河,二水分流,”《方舆纪要》卷60“兰州条”: 阿干河在“州西三里,源出马寒山,至分水岭分为二,南流入金县,为阁门河;北流人兰州阿干谷,为阿干河”。这里的三山,即就是马衔山南主峰和皋兰山、兴隆山,“二水”即就是阿甘河和苑川河。三山此起彼伏、相互连接、相互照应,“二水”回旋蜿蜒,三山间万壑纵横。岭东溪流奔涌而出,形成苑川河的四大源流,汇入榆中母亲河——苑川河。这四大源流一是水坡河,源于临洮县胡麻岭北麓的泉头村,向北流至榆中县境龙泉乡至高崖入苑川河;二是新营河,源于马寒山之石棺材山梁北侧,分流入魏家河和黄坪河,在新营地界汇聚成新营河,再经高崖东流入苑川河。三是龛谷河,发源于马衔山黄崖沟,北流切穿兴隆山,经过龛谷峡、榆中盆地东侧,至接驾嘴流人苑川河。四是兴隆峡河,汇集了马衔山主峰北麓及兴隆山南坡的水流,北流横穿兴隆山,流经县城注入苑川河。苑川河经桑园峡入黄河,阿甘河经雷坛河入黄河。

马衔山丰盈的水源和富饶的黑沃土地孕育出古老的榆中文明。当华夏迎来第一缕文明的曙时候,马衔山的四周也逐渐亮起来了。马衔山的周边,分布着多处马家窑文化遗址,从和平的沈家河遗址、党家山遗址、大石泉遗址、高营遗址、九条路口遗址、梁家山遗址、邵家泉遗址、阳屲遗址、庙顶遗址开始,到定远的定远遗址、水岔沟遗址、转嘴子遗址,连搭的尤阜山遗址、麻家寺遗址、朱家沟遗址、胡家湾遗址、马家屲遗址、孙家坡遗址、薛家山遗址、秦启营遗址等;城关镇的分豁岔遗址、陶家窑遗址、麻家沟遗址、地椒沟遗址、刘家桥遗址;小康营的范家山遗址、张家窑遗址、徐家峡遗址、唐家峡遗址、庙尔沟遗址、小康营遗址、紫家营遗址、窑坡遗址、董家磨遗址;还有清水的齐家崖湾遗址、高崖湖滩遗址、红崖头遗址、王家庄遗址、常家庄遗址、马家集遗址、青石屲遗址、杨家庄遗址;龙泉的大坪遗址和水坡遗址。这说明五千年前,马衔山脚下生活着许多马家窑文化先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有壶、罐、瓶、钵、豆等,这些彩陶器型优美,纹身绚丽多姿,充分地展现了马家窑先民生动的生活场面。图案纹饰多用黑白二彩,有的表现河水舒缓前行的水波,有的表现浪花的翻卷的姿态,有的表现生动的歌舞场面,有的表现空旷的田园风光;图案有翻飞的神鸟,神秘的人面,盛开的花朵,规整的网格,硕大的葫芦……。这些遗址的周围散发着悠远的马家窑先民生活气息,闪耀着文明的光辉。

从这些遗址和彩陶中,我们可以窥见先民们生活过的影子。马家窑文化时期,黄河上游地区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先民的定居生活催生了原始的农业。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研究表明,当时北方较现在“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的平均温度高3°—5℃”,这样的温度为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气候条件。马衔山北麓地处黄土高原,土地疏松肥沃,利用简单的石斧、石刀就可以开垦种植;加之,马衔山丰富的腐殖质优化了山麓的土壤,使之成为了适合植物生长的黑土地;再者,马衔山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先民们来到这片黑土地,建起了半地穴式房屋,在地穴中开挖灶膛,烧煮食物;墙角处堆放着各种各样的彩陶,有些用来盛水,有些用来取水,有些用来盛装粮食。白天,他们来到田野,用石刀、石斧、石锛等工具开辟耕地,在春天的时候种植麻、粟和黍。春夏交替的时节,河中鱼肥水美,而陆上动物外出活动频繁。这时,男人们外出渔猎,女人们在家负责照看孩子或在聚落附近采摘。秋季来临,麻、粟、黍成熟,马家窑先民收获一年来辛勤劳动的粮食,麻杆经过浸泡、晾干和剥皮,就可以获得纤维麻皮,再经过石纺轮拧捻成线,通过简单原始的织布机就可以编制成麻布,进而做成粗制麻衣,麻线可以用来缝制兽皮;而粟和黍除了当时食用外,不多的剩余则储存在陶器中,以备不时之需和来年的种子。今天在秦启营遗址中,我们还发现了到碳化的粟。冬天的脚步临近,人们利用兽皮和麻布用骨针缝制衣服用来御寒,麻、粟、黍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离生活区的不远处就是他们的制陶区,工匠们采集泥土,搓成泥条,盘筑成型,再利用陶拍拍打陶器表面,使其光滑牢固,然后晾干绘彩,放置在陶窑中烧制。马家窑先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毛笔尽情表达着他们对生活的歌颂和热爱,制作出了令世界惊叹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榆中县博物馆收藏着一件高崖湖滩遗址出土的半山类型的彩陶,这件陶器侈口,长颈,鼓腹,平底,颈部为网格纹、锯齿纹,肩腹部为锯齿组成的四大圆圈旋涡纹,涡心内填菱形网格,表现的是田园风光。饱满圆润的器型,似乎寓示着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热情和张力,四大漩涡纹饰就像是从中心点处涌出四大水系,孕育出了远古的农耕文明。四大漩涡内的菱格图案,就像无限延伸的绿野阡陌,使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望无垠的田园上,千万个马家窑先民在田园里劳动,庆收,祭拜,歌舞,那声势浩大的场面,让人们感受到了蓬勃发展的农耕文明正汇聚成一种主旋律,给古老的华夏文民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带来无限的生机。

马家窑彩陶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达到了世界彩陶艺术的顶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渔猎或耕种,平静地生活,生活中人们处处平等。然而在朴素而原始的生活中充满着自然灾害,先民们饱受野兽攻击、水患侵袭和病痛的折磨,生活中,家园被洪水冲毁,亲人离世,孩子夭折,面对强大的灾难,人们束手无策,总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他们发现,青蛙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存,而且有着极强的生殖能力,于是人们认为,青蛙就是统治宇宙的神灵,这样,便对青蛙产生了崇拜。怀着崇敬的心情,先民将蛙纹画在了陶器的表面,榆中县博物馆收藏多件绘有蛙纹的彩陶,彩陶上的神人纹正是原始先民希望战胜灾难,获得神佑的真实写照。另外,马衔山脚下的石堡子山出了一件马家窑晚期的人骑虎彩陶,形象为一位原始先民骑在正在行走的老虎背上,神态自若,悠闲自在,表现了先民战胜猛兽、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

马衔山用清澈的雪水养育了榆中先民,孕育了灿烂的马家窑文化,使得榆中大地成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