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图文
榆中北山“八大碗”抹不去的乡村味觉记忆 | |||
|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虎年春节的临近,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各地都有自己的年夜饭风俗,兰州人所追求的兰州味道在接地气、有烟火味的同时,更多了一份人情味。兰州味道里深植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富有西北人的人文情怀。真正意义上的兰州记忆,不仅只是一碗牛肉面、一碗甜胚子、一碗灰豆子,还有那份让兰州人忘不掉的“八大碗”。这里其中就有榆中北山乡村四荤四素菜品,俗称“八大碗”。每到春节、婚嫁、丧事等,大多时候以“八大碗”宴请。“八大碗”集中了炒、蒸、扣等烹饪手法,四荤菜基本以红、白炖肉为主,四素菜因食材不一,菜品也就不尽相同。 北山“八大碗”的年夜饭情结 尽管榆中北山“八大碗”很多人感觉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但每逢春节,乡村留守的部分老人总是难以割舍“八大碗”的那份情缘。 过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后,家中的老人总要支起锅灶,烹制一些糟肉、蒸鸡块、炸丸子、冬果梨肉、苹果肉等;不善烹饪的年轻人则要溜达到超市或多或少购买一些“八大碗”的半成品。因为对于老榆中人来说,离开这些菜品,年味就淡了,也就很难找到乡村延续了多年历史的独特年味儿。 据悉,榆中北山乡村“八大碗”的菜谱,是根据年代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烹饪技法基本是炸、蒸、扣,按照严格的程序和工序。其技艺主要在选料、火候的掌握以及配料的选择上下功夫。如扣肘子、蒸鸡块,先是将买来的大肉和鸡肉洗净煮半熟,然后切成大小匀称的肉块,后期上笼蒸上两三个小时以上。由此制作的菜肴精良、选材考究、经济实惠、肥而不腻、老幼皆宜,且色、香、味、型俱佳兼顾老兰州地方菜系特点,荤菜搭配营养丰富,上桌前上蒸锅蒸透即可。 今年已84岁的张正甲对榆中北山乡村“八大碗”仍记忆犹新。他说,在榆中北山老家农村生活,很多食材比较匮乏,“八大碗”只有在婚丧嫁娶、春节等重要的日子才能吃到,其余时间很少有的。 “八大碗”的来历和今生 现如今提起榆中北山“八大碗”,生活在城市里的80后、90后们,大多无从知晓。而对于中年乃至老年的兰州人来说,“八大碗”也已渐渐成为脑海中的斑驳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家里吃饭的桌子都是方桌(讲究用八仙桌或炕桌子),每桌只能坐8个人,上四荤四素外加一个汤,所谓的八菜一汤。”年近八旬的滕老先生说:“每逢过春节就会有人问,今年过年你家吃‘八大碗’了吗?今天人家办嫁娶,你吃‘八大碗’了吗?”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所谓“八大碗”,就是指一种民俗韵味浓的宴席,不论是扣肘子、炸丸子、红白(方块)炖肉,还是夹沙肉、八宝饭等,总之就是由八道菜肴组合而成的,由八个瓷碗盛装上桌,故称“八大碗”。 追溯“八大碗”的渊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三国名将赵云编创的,也有的说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发明的,但无从考证。从搜索的情况来看,“八大碗”在全国各地有着多个版本,比较出名的有正定“八大碗”、清真“八大碗”、北京“八大碗”、兰州“八大碗”等等。 张正甲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榆中北山老家有人家操办婚丧宴席时,“八大碗”是不可或缺的菜谱。现在过年、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的节日,依然能见到“八大碗”的影子,但已经被改良成了如兰州烩菜、糟肉、扣肘子、红烧带鱼、梅菜扣肉、红烧土豆牛肉等菜肴。 如今,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八大碗”渐渐淹没于浩如烟海的众多菜品中,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健康饮食观念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垂涎于多肉肥腻的“八大碗”了。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