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革命英烈——张亚衡

日期:2021-10-08    来源:榆中发布

字号:[][][]

张亚衡是甘肃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员之一,也是甘肃青年学生中为共产主义理想进行过英勇奋斗的先行者之一。

张亚衡,原名张全定,学名张钧,字亚衡,别名张驭中。1895年出生于榆中县金崖镇张家湾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兄弟7人,他排行老四。他的父亲张克昌是当地著名的医生,因而比较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张亚衡在兄弟7人中又是一个比较聪敏,喜爱读书的孩子,所以很得父亲疼爱,因而尽全力供其读书,张亚衡也没有辜负父亲的精心培养和期望。1912年(民国元年)毕业于金崖小学。1913年8月(民国二年)与同乡张一悟以优异的成绩一起考入了甘肃省第一中学,开始了同窗共读的学习生涯。共同的志向使他们结为生死与共、亲同手足的亲密朋友。1917年6月他们中学毕业。1919年初,他们二人又一同奔赴北京求学,与早年考入北京大学读书的榆中同乡丁益三住在一起。这一年的5月4日,北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爱国学生运动。三千多名学生为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和卖国外交政策,集会在天安门前,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革命口号,举行示威游行。血气方刚的张亚衡与好友张一悟、丁益三在革命浪潮冲击下,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和北京学生一起“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参加演讲团和国货维持会,发通电、撒传单、到街头讲演,要求政府释放被捕同学,惩办曹、章、陆三个卖国贼。在参加这场伟大斗争的过程中,张亚衡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如火如荼地反帝浪潮,使他们激动不己。他们通过书信将五四运动的情况,以及他所认识到的进步思想,告诉给家乡的亲朋好友。五四运动之后,他和张一悟二人一同南下,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在此期间,他又仔细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以及《共产党》、《新青年》等革命刊物,马克思主义思想,打开了他久久郁闷的心扉,使他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认识到:“蓁棘不除则蘭蕙不鲜,害马不去则骥马不展”的道理。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为了推翻黑暗统治,他“不甘作新亭泣,愿猛击中流”,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生。

1922年夏4月,张亚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1922年底,年仅27岁的热血青年张亚衡,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偕同好友张一悟回到家乡,先后在凉州(今威武)中学堂、青海湟川中学堂、兰州第一师范任教。一面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家乡儿女,一面协助张一悟开展革命工作,宣传进步思想。1924年张亚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他协助张一悟同志在武威召开了孙中山先生追悼会。张一悟在会上作了《中国时局问题》的讲演,号召青年“关心时政,振兴中华”。由于他们在武威地区宣传革命思想,反动军阀对他十分敌视,愈加迫害。此后,张一悟接受张掖县县长柴春林的邀请,去张掖筹办师范学校;张亚衡去了青海湟川中学堂任教。不久,张掖师范停办,张一悟返回兰州,张亚衡也从青海回到兰州,担任了兰州师范教员。

1925年10月,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师长刘郁芬入甘代理甘肃省督办,中共党员宣侠父、钱泉等同志亦随该部来兰。根据党的指示,在兰州成立特别支部,张一悟任书记,宣侠父、钱泉任支委。从此,党在甘肃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张亚衡在“特支”的领导和在张一悟的安排下,在军队、学生、工、农、商各界民众中展开了宣传、组织工作。在此期间,他曾在“特支”的领导下,协助张一悟办了民众夜校和甘肃政治工作人员训练所,向民众和青年进行文化教育和“新三民主义”的宣传。他还积极支持甘南拉卜楞寺藏族群众代表为反对封建军阀迫害来兰求援的活动,支持“藏族群众文化促进会”的工作。同时,在“特支”的领导下,他们还通过国民党甘肃省临时党部这一统一战线组织,团结国民党左派及进步青年,同国民党省党部内的右派分子田昆山等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和田昆山等人的斗争,虽然在政治上取得胜利,但也更加暴露了张一悟、张亚衡等人的政治身份。这时,兰州的气氛十分紧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张亚衡和张一悟奉党组织的命令离开兰州去陕西工作。

1927年春节,张亚衡借了本村农民的一匹白马,离开温暖的家、慈祥的父母以及亲爱的兄弟,东去陕西。到西安以后,党组织即派他去驻扎在陕西临潼雨金屯的甄寿珊部队(即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十七路军第三师)从事兵运工作,公开职务是这个师的参谋,实际上担任这个部队的地下党负责人。先后发展了高儒安(陕西省三羊县马场乡高堡村人,当时是该部队教导营分队长,现在三羊县政协工作)等地下党员。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年6月,冯玉祥命令“礼送”共产党员出境,甄寿珊奉冯玉祥的命令也在其部队中开始了清党工作,政治处撤销了,张亚衡也就离开了雨金屯,回到西安汇报工作。

1927年,中共陕西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按照当时陕西省的革命形势,准备发动一场以许权中部队为骨干的渭华起义。起义中心在陕西渭南和华县一带。为了加强起义前的准备工作,省委派了一大批干部到这里活动。这年10月,张亚衡奉中共陕西省委的命令到华县帮助工作,当时的地下党华县县委书记王芾南(又名王林,陕西华县人)将其派往起义的中心地区高塘镇(即第一区)工作,公开职业是县立小学教员,党内担任该区区委委员职务。这时,张一悟也在华县工作,两位生死与共的好朋友、老战友又会聚在华县。在此期间,张亚衡在华县县委的领导下,白天给学生教书,晚上深入附近贫苦农民家中做宣传发动工作,教育农民认清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认清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的罪恶行径。在中共陕西省委的正确领导下,1928年5月,陕西省终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渭华起义。起义之后,张亚衡积极带领高塘地区起义农民斗地主、斗恶霸,分地分粮,充分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这一带农民中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渭华起义失败之后,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张亚衡离开华县去了北平,改名张驭中,居住在宣武门外南横街吴公祠(甘肃会馆)内。

1929年下半年,张一悟从上海来到北平,由党组织将其安排在北平“铎民小学”任教,以合法的身份在北平从事革命活动,并常来吴公祠。两位老战友又会聚在北平城。不久,由张一悟通过北平地下党关系,将张亚衡介绍到驻扎在北平西城的冯玉祥的国民党第二教导团从事兵运工作。1930年,张亚衡的同乡陈成义(陈子高)、陆长林(松斋)等人来北平求学,也居住在吴公祠内。1931年,张一悟在北平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党组织将其又调往山东济南第一女子师范任教。张亚衡在教导团积极工作,受到北平地下党的称赞。由于张亚衡离开陕西时没有转上党员关系,北京地下党经过一段考验之后,根据本人要求,1933年经周平化介绍,第二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张家口联合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以下简称同盟军)。冯玉祥在第二教导团也被编在“同盟军”之内,张亚衡便随教导团参加了“同盟军”。“同盟军”在吉鸿昌、方振武将军的领导下,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先后收集察哈尔北部数县,使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大张了中华民族的威风。1933年8月,蒋介石奉行“壤外必先安内”的反革命策略,不但不给予支持,反而分化瓦解,派重兵围逼“同盟军”。在日伪和国民党军队的四面围击下,“同盟军”全体将士终因弹尽粮绝而宣告失败。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失败之后,活着的将士们被迫离散四方。1933年10月,张亚衡返回北京,仍和“同盟军”战友、同乡陈成义一道居住在吴公祠内。这时,蒋介石的宪兵第三团在北京疯狂地搜捕共产党员和抗日青年,地下党组织也被破坏。他们回到北平以后,未能马上找到党的组织。有一天,陈成义因事进城,行至宣武门附近,遇见了以前曾经和他发生过组织关系的陈新,陈新问了他的住处,并且告诉陈成义,因为“同盟军”失败后,回到北平的许多同志无法找到关系,组织决定由横向关系介绍恢复。陈成义听后十分高兴,回到吴公祠即向张亚衡谈了遇见陈新的情况,二人商议,决定通过陈新恢复党的关系。随后,二人都写了要求恢复组织关系的报告,交陈新带去,过了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陈新来吴公祠和张亚衡约定在东城某地接头,到时张亚衡去接头地点未见到陈新,从此以后,近两个月再未见到陈新。为了尽快恢复党的关系,陈成义按照陈新告诉他的住址,连续写信两封,均未见回音。1934年元月20日,宪兵突然闯进吴公祠,把张亚衡、陈成义二人同时捕去。在宪兵司令部里,敌人分别对了张亚衡、陈成义的笔迹,就匆匆转到法院审判。法官说:“告你们参加共产党,后又派到同盟军工作,有什么辩诉么?他们二人始终否认不认识陈新这个人,并一致要求同陈新对质。法官说:这不必对质,这里有你们的确实证据。就这样,张亚衡与同乡陈成义被叛徒陈新告密,以“危害民国罪”为由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半,关押在北平市河北省第一监狱。1936年8月26日刑满释放。出狱后,张亚衡和陈成义二人仍回到吴公祠居住。不久,陈成义去了天津,张亚衡去山东寻找张一悟。到山东以后,得知张一悟已被韩复榘逮捕入狱,无立足之地,遂又回到西安。

两年半的监狱生活,营养不良,残酷折磨,使张亚衡的身体受到很大摧残,再加上拖着极度虚弱的身体碾转山东,1937年初到西安时,已是蓬头垢面,衣服破烂,遍体伤病。原想到西安后马上找党的组织继续工作,但他离开西安八九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时难以找到关系。无奈何只得先到他在武昌高师时的同学卫勖哉家去。一来暂时找一个安身之处,二来急需调理一下自己多病、虚弱的身体。当他敲开卫勖哉的家门时,卫勖哉惊呆了,他怎么也不相信站在他面前的是他的好友张亚衡。卫勖哉以怀疑的心情左盘右问,张亚衡一再申明他是“亚衡”,才被领到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张亚衡的身体才基本恢复。这时,卫勖哉正好在泾阳师范(后搬到铜川改名为铜川师范)任教育主任,他就把张亚衡介绍到铜川师范担任教员。两三年后,卫勖哉调往华阴县云台中学(现为华山中学)担任校长,张亚衡也要求去云台中学。1941年2月,卫勖哉又将其安排在云台中学当生物教员。在这里,他像慈母一样,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他的学生。他的学生称赞他:“讲课非常认真,讲解动物时常常引用寓言故事,但绝不涉及迷信”。他常常和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相聚谈心,抒发其爱国的赤胆忠心,畅谈其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由于他为人忠厚、淳朴,待人诚恳,在云台中学的广大师生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至今,许多人还称赞不绝。

1942年冬,积劳成疾的张亚衡,患了严重的气管炎和肺气肿,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学校师生竭尽全力进行治疗,终于治疗无效而逝世在云台中学的云台宫里,终于47岁。张亚衡逝世后,学校将其安葬在华山脚下的公共墓地里,还在他的墓前立了一块木质墓碑。每年清明,他的好友和学生还到他的坟上去扫墓祭祀,以表示他们的怀念和尊敬。

历经60多年的沧桑,如今,张亚衡的坟墓连同这块公墓区都变成了平地,种上了各种松柏树木,然而,张亚衡的精神,就象这些树木一样,终年郁郁葱葱,四季常青!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