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榆中县韦家营村:“蒜”好脱贫“路数”奔小康


发布时间:2020-07-07 15:23:26 来源:榆中发布

从榆中县城出发,沿着312国道、217省道,上山下沟,摇摇晃晃历时一个半小时终于到达了榆中县韦营乡韦家营村。夏日的北山,空气中荡漾着泥土的清新。韦家营乡和榆中北部山区其他几个乡镇一样,人烟稀少,满眼望去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唯一的区别就是前些年大面积的土地退耕还林后留给这个村庄的色彩,绿色的松树、艳丽的红柳、嫩黄的柠条,还有白杨、榆树、杏树,在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颜色装点着这个山村。

合力“蒜”好产业之路

韦家营村属典型的北部干旱山区,海拔2250米,年均气温6.7摄氏度,无霜期152天。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350毫米,自然条件非常差。全村有183户670人,现有耕地面积4750亩,全为山旱地,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大蒜等农产品。截至目前,未脱贫2户6人,全村建档立卡户共49户,185人,贫困发生率为2.24%。

2016年4月,当时韦家营村的帮扶单位兰州市国资委干部吴贵学在韦家营驻村时,他的感受就是这个村本来人口不多且居住分散,但是“炊烟袅袅升起的温暖景象在此根本就见不到”。“山乡春夜寒,路行犹瑟缩。半山几点灯,高天半轮月。脚下踩沟壑,心中思良策。愿为一炉火,温暖山乡夜。”这是2017年3月,吴贵学再次到韦家营村驻村时做的一首小诗。

2017年准备春种的时候,韦营乡党委和政府通过邀请农业专家到韦家营村测验土壤、气候等,建议韦家营村尝试种植大蒜。个别农户通过尝试,发现产出的大蒜个头大,品质好,产量也比较高。2017年初冬,在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韦家营村的很多农户开始冬季覆膜保墒,为来年大规模种植大蒜做好了准备。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韦家营村成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将一些撂荒的耕地集体流转过来,全部种植大蒜。

为了保证群众的收入,韦营乡党委和政府积极联系保险公司,为大蒜买保险。由于品种选择和降雨量的影响,2018年大蒜的产量没有达到预期值,但是因为有了保险公司的赔偿和帮扶单位的联系销售,2018年种植大蒜每亩地收入达到了2000元以上,土地的收益比往年高出许多,这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希望,韦家营村合作社也吸引了更多外出务工者回家就地就业致富。

同心“棚”出致富之芯

2019年7月,兰州市政府研究院干部王文斌来到榆中县韦营乡韦家营村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带领着驻村帮扶工作队迅速进入角色,投入工作。

以王文斌为首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感觉到,给群众宣传政策,鼓励群众坚定信心克服眼前困难,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很关键,但是还不够。农民要从根本上富裕起来,就离不开农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分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驻村帮扶工作队在与村两委班子和各帮扶单位共同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针对本村的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决定推进落实科技兴农措施。

据了解,韦家营村在特色产业选择上重点依靠大蒜种植,村集体流转土地230余亩,2019年共产大蒜80余吨。针对高原高寒高海拔的村情地貌,王文斌和农业科研机构对接,提出了建设塑料大棚温室,种植经济类蔬菜的思路。

说干就干,王文斌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和个别留守劳动力,砌墙、搭弓棚、覆塑料膜、育苗,整理好的15亩地里种上了菠菜、油菜和小白菜,定期指导群众浇水除草松土,经过试验,一棚棚绿色蔬菜丰收了。在前期成功试验的前提下,王文斌又带动鼓励群众种植药材、百合等经济作物。

有了产品还要卖得出去,韦家营村的驻村工作队开始忙着帮群众找销路。王文斌第一个带头,在朋友圈、微信群向亲戚朋友极力宣传推销,利用节假日回家的时间,他找到同事、朋友,通过“游说”让他们购买尝鲜同时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做贡献。

王文斌就以这样的方式担任起了韦家营村农特产品的“销售队长”,先后帮助群众销售了2万多斤红皮大蒜,3千多斤百合,为群众创收近10万元块的收益。老百姓自产的500多斤胡麻油和5千多斤娃娃菜,也在他这个“销售队长”苦口婆心的宣传推介下,变成了1万多元的经济收入。

携手“修”得小康之果

农业种植有了经济收入,同时村巷道全部硬化,村办公阵地得到了维修改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也顺利进行,群众的安全住房问题迎刃而解。

2019年底,总投资约1000余万元的韦家营村50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也已全部建成,50户村民全部搬迁入住。村内巷道实现了全部砖化、亮化覆盖。

去年底搬到安置点新家的孙玉梅说:“以前我们住的地方交通不便,房子也破烂不堪,2018年通过易地搬迁政策,政府给我们选址建了新家。现在住的房子不但结实安全,而且宽敞明亮,交通也便利,我觉得生活挺幸福的。”

今年55岁的韦正军算是韦家营村最早富起来的人,早些年在外承包干工程。2016年,韦正军回到了家乡,并在7月份承包了市国资委援建的村集体项目养驴场。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利用互助资金,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打拼和市场调研,韦正军逐渐转型向肉牛养殖发展,目前养殖产业已初具规模。“养殖场的发展,我的收入明显有了保障,而且通过我的养殖场,不光带动了村上的饲草种植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项目帮扶资金还带动入股农户稳定增收致富。”韦正军信心满满地说。

韦家营村的书记韦如库介绍,现在村里有了肉牛肉驴养殖项目,还流转了500亩土地建起了饲草基地,仅种植饲草带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务工,每户每年就要增收6000至8000元,目前全村种植产业发展了150亩以上的洋芋,试种100亩左右的百合,使得农民的收入不但有了保障而且还是稳定增收,农户的总收入从2014年的10万元左右达到了现在的40多万。他说:“我们现在积极想办法建水池解决水的问题,同时,我们新建8000多平的11个大棚已经动工,存放蔬菜的冷库也即将修建,我们将种植更多的蔬菜。如果后期发展效益好,下一步我们还会扩大面积,修建带水池和田间道路方便机械作业的高标准梯田,种植高海拔旱地蔬菜,建野菜加工厂,用多元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如今的韦家营村,百合、中药材、蔬菜,黑驴、肉牛、散养鸡等种养殖产业发展的有声有色,群众的收入得到了保障,脱贫致富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

第一书记感言:身处一线多锤炼,不看嘴皮看贡献

我也是农村出来的,驻村我很习惯,但是刚来韦家营的时候还是感到有些孤独。因为这里的群众居住分散,一眼望去全是黄土沟壑,感觉比我老家还要荒凉。”这是韦家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文斌来到村里的第一感受,也坚定了他改变眼前面貌的决心。

一年时间里,王文斌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种植的蔬菜、百合、药材产量都比较乐观,可是如何销售出去又成了新的难题。我们驻村工作队每一个成员都是一名山货销售员。”王文斌第一个带头,在朋友圈、微信群向亲戚朋友极力宣传推销,利用节假日回家的时间,找到同事、朋友,通过“游说”让他们购买尝鲜同时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做贡献。

“自被选派为韦家营村第一书记已整整一年的时间了,我心里感触颇多,从市直机关一名普通干部转变为基层农村第一书记,工作环境和对象的不同,使得我身上的压力和责任更重。现在马上面临国家普查验收,回想一年来驻村的日子有苦,有乐。最大的乐趣就是能为百姓做些什么,最大的困惑是不被理解的酸楚。现在看来,通过找准产业发展之路,为韦营村百姓打好产业基础,激发百姓内生动力,这是驻村最大的成就。当下韦营村可以说在产业发展方面走在了前面,对于百姓来说产出变成收入是最大的期盼,我们将借用帮扶单位的社会力量和网络的优势,兼收并蓄为百姓增收蹚出一条实在的路子,让大蒜、蔬菜、百合、中药材成为韦家营村脱贫奔小康、乡村振兴旺的“源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