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图文
文明之光——榆中彩陶 | |||
| |||
前 言 榆中大地孕育了发达的史前文化,无论北山山地、苑川河平川还是兴隆山山前地带,都存留史前遗迹遗物。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全县共有史前文化遗址100多处,包括马家屲、分豁岔等著名遗址。馆藏文物中,纹饰绚丽的史前彩陶最具特色,三级以上珍贵彩陶达310件,这些彩陶显示了榆中先民令人惊叹的艺术创造力。为此,特举办榆中彩陶展,供观众学习鉴赏。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彩陶世界,穿越时空,感受彩陶艺术的无穷魅力! 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5300年-4000年,大体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连续发展阶段或称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西部、青海东部及宁夏南部。马家窑文化以光彩夺目的彩陶闻名于世,彩陶比例一般占陶器50%以上。彩陶多为泥质橙黄陶,以黑彩为主,先后与白彩、红彩共用,图案繁缛多变,纹饰绚丽典雅,彩陶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榆中位于马家窑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带,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彩陶精品,为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马家窑类型人面漩涡纹双耳彩陶壶 这件马家窑类型人面漩涡纹双耳彩陶壶口径4.5 厘米、底径16.5厘米、高40厘米。平口,口沿向外翻转,颈部以黑彩用夸张的手法绘两只大眼睛,以泥塑法制出两只耳朵和鼻子,以黑色宽带纹反映口及下巴,好似蒙着面纱,显得庄重而神秘。肩腹部流畅的弧线绘制四大漩涡纹,漩涡中心放大,圆心黑点较大,围绕圆心向外以十字形状绘制复道平行线纹和弧线三角纹。整体画面犹如一位蒙着面纱、穿着裙衣翩翩起舞的神秘女郎,又好似一位部落首领出行归来,让我们浮想联翩……这些抽象的纹饰相互融入,又相互独立,旋转起伏,变幻莫测,它神秘流动、大气恢宏的艺术氛围,给人以摄魂动魄的文化感受。这件彩陶将雕塑与彩绘完美结合,实属史前时期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双耳彩陶壶 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双耳彩陶壶。它口部微微向外翻卷,长长的颈部,丰圆的肩部,腹下渐收,腹有双耳,平底。施黑彩,颈部为宽带纹,肩、腹部饰以平行线纹分为两层,其间夹以舒缓的水波纹。彩陶器型圆润质朴,纹饰精美流畅。它优美的造型使人联想到一位婷婷玉立的马家窑少女。透过蒙蒙的尘埃,我们仿佛看到她正用陶罐在河边汲水,她面前是舒缓流淌的苑川河,河水映照着她红红的脸庞。 半山类型平行锯齿圈圈网格纹双耳彩陶壶 这件彩陶上的纹饰已经没有了水波纹,整体表现的是象征田地的菱格纹和网格纹,这表明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马厂类型蛙纹彩陶壶 这件马厂类型蛙纹彩陶壶,侈口,长颈,溜肩,鼓腹,平底,饰黑彩,肩腹部饰变形蛙纹,反映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 四千多年前,黄河经常泛滥成灾,原始先民的家园被淹没,庄稼被冲毁,许多亲人被淹死,大家没有能力改变这样的情况,只能时刻生活在被死亡笼罩的氛围中,祈求上天庇佑。这时,细心的先民注意到了青蛙在洪水来临时,可以在洪水中生存,洪水过后,又能在岸上生活。这在无法抵御洪水的先民眼中,无疑是一件令他们崇拜的事情。除此之外,遇到洪水灾害之后,如何更快地繁衍生息又是先民们最重要的事情,而青蛙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符合先民多子多孙的心理,这是先民崇拜青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如此,青蛙还对降雨有着先天的预兆,也就是“蛙鸣雨至”的现象。趋吉避凶更是先民的愿望,所以青蛙这种既能预知降水,又能在洪水中生存,还有强大的生殖能力,正是当时先民所盼望拥有的。于是,人们开始崇拜青蛙,希望能拥有或借助青蛙的能力来保佑自己的氏族。之后随着原始先民宗教信仰意识的不断发展,青蛙,这个在氏族部落中深入人心的神灵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彩陶纹饰之中。到了马家窑文化后期,也就是马厂类型时期,蛙纹成了最流行的纹。 第二单元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200——3700年。这是一支重要的早期青铜文化,开始普遍制造使用铜器,种类包括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佩饰品等,同时成批地制造玉器作为礼器来使用。陶器以橙黄陶、红陶为主,造型美观多样,纹饰主要有篮纹、绳纹等;有少量彩陶,多用红色,纹饰多为三角纹、折线纹等。齐家先民发明了作为炊器的三袋足器—鬲和斝。 结 语 榆中彩陶是史前陶器中的瑰宝,是先民们创造历史、开拓西北的重要见证,既呈现了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况,又以其丰富生动的造型、多姿多彩的纹样,向人们传递着原始工匠们赞美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欣赏彩陶,我们可以感知史前先民的生活及远古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感受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体验中华先民卓越的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