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电工程:世纪丰碑 恩泽沃土


发布时间:2019-08-15 16:32:16 来源:榆中发布

榆中,自古以来就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地方,十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干旱严重制约着榆中经济的发展,饥荒无情威胁着榆中百姓的生存。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勤劳勇敢的榆中人民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这片广袤的陇中大地上展开了改造自然、拯救家园的不懈斗争,书写了一曲战天斗地、重塑山河的创业史诗,使全县水利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陷入混乱的文攻武斗当中,榆中处乱世而志不移,全县上下历经13年,投资7093万元,投劳1170万人(次),克服千难万险,硬是从海拔1493米的桑园子峡,把滔滔的黄河水提到海拔2131.2米的兴隆山脚下,滋润干涸的数十万亩土地,为榆中工农业发展奠定了千秋大业之基,堪称西北的“红旗渠”。

始建于1966年的三电工程,是甘肃省最早兴建的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4.5万亩,设计流量6立方米/秒,加大流量6.6立方米/秒。现已建成干渠4条91.6公里,支渠62条175.95公里,泵站80座,装机235台套,总装机容量6.3万千瓦,高压输电线路17条91公里,最高提水16级,总扬程728.8米。灌区覆盖三角城、金崖、来紫堡、夏官营、定远、连搭、甘草店、清水驿、城关、小康营、高崖、青城等12个乡镇、101个行政村,受益群众达23.6万人。

战天斗地兴修水利,灌田润民惠泽苍生。三电工程的建成,结束了榆中县不通水、不通电的历史,彻底改变了全县农民吃粮靠国家,花钱靠救济的局面,为榆中川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榆中人民形象地称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救命工程”,八十年代的“温饱工程”,九十年代的“致富工程”,二十一世纪的“圆梦工程”。

 如今,三电工程已成为全县农业灌溉的大动脉,犹如一条银色的丝带飘落在榆中大地上,给榆中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