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榆中四大文化板块与全域旅游(下)


发布时间:2017-09-25 15:45:05 来源:榆中发布

   三、苑川文化 

苑川文化是由西秦国都遗址文化,明肃王陵墓文化,苑川水烟文化,苑川古建筑文化,苑川民俗文化,苑川名人文化,苑川黄河水利文化,车道岭古道峰燧文化等八个板块组成。

  苑川河是榆中的母亲河,是榆中经济文化发展的摇篮,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苑川河从东南流向西北(俗称倒流水),东起新营沿川,途经大营川、勇士川、苑川,西至桑园峡入黄河。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国都遗址在苑川河畔的夏官营高家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肃王十三座陵墓座落在来紫堡黄家庄村的平顶峰。苑川河流淌着千年的历史,承载着千年灿烂的文化。

  (一)西秦国国都遗址文化。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国都--勇士城遗址,在夏官营镇高家崖,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除陇海铁路修建时占去一半外,另一半护城河、城墙、内城等保存完好,应保护维修向社会开放,将苑川西秦国国都遗址文化打造成榆中的历史品牌文化。

  (二)明肃王陵墓文化。明朝时期甘肃肃王三迁陵墓,首选在新营圹背后,后又选址在定远的水岔沟矿湾,最后迁址在来紫堡平顶峰,这里有十代藩王、二位王妃、一位夫人的陵墓,号称甘肃的“小十三陵”,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主管部门现已完成明肃王陵墓保护前期规划设计,将明肃王陵墓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纳入国家项目库,争取国家投资,将明肃王陵墓打造成榆中乃至甘肃的品牌文化。

  (三)苑川水烟文化。榆中水烟在全国独树一帜,有几百年的生产销售历史,苑川河盛产绿烟,是烟叶和水烟制品的独特产地。水烟制作技艺已列为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可以在苑川建立水烟博物馆,将水烟种植及加工生产、销售、吸食的全过程展现给世人。

  (四)苑川古建文化。苑川河在历史上是榆中政治经济文化的摇篮,水烟经济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现留存很多古建,有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邴家湾周氏祠堂、金崖三圣殿等建筑,是甘肃现存经典古建。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县政府已将苑川河流域现遗存的金崖驿站、沈秀丰水烟作坊,寺背后、岳家巷、邴家湾、黄家庄等村的古民居、庙宇、祠堂等59处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苑川古建和青城古建可以相媲美,应加大保护力度和修缮力度,将苑川古建文化打造成榆中品牌文化。

  (五)苑川民俗文化。苑川河有很多民俗文化,其主要是以“苑川七月官神”为龙头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苑川“七月官神”现已列为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七月官神”历史源远流长,据民间传说源起于明朝永乐年间,与明肃王有直接关系。相传明肃王朱楧在苑川一带练兵,有人举报朝庭说肃王拥兵自重,朝庭派员督查时肃王早知消息,将军队换穿百姓衣服玩起了官神,而且官神的意思正是官府组织的活动。“七月官神”历史上的传承有36个半社的群众参加,东至夏官营的过店子村,西至来紫堡的郭家庄村,地域囊括夏官营、金崖、来紫堡三个乡镇,参与群众达3万多人,每年从农历七月初十到八月初十历时一个月,正是苑川河一带夏粮收割之后的农闲季节。2007年“七月官神”项目参加了在我县举办的兰州市第二届农民艺术节“欢乐榆中”的演出,获得专家好评;2008年金崖镇政府举办了以七月官神为主体的首届苑川民俗文化艺术节;2016年,榆中县文化馆以七月官神为题材,创编大型民俗舞蹈《取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将苑川民俗文化“七月官神”打造成了特色文化品牌。

  (六)苑川名人文化。苑川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清代一身正气的潮州知府周士俊、清末副将总兵金永清与其子游击将军金造、清廉知县岳世英、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梁登瀛、海军少将靳虎、国民党抗日将领中将军长杜堃、革命先躯郑重远、窦时寻、陆长林、陈成义、陈守谦,中将军长周永顺,著名书法家金玉振、高近枢,农民作家金吉泰,全国文联常委、文学理论家陆文虎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是苑川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七)苑川黄河水利文化。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粮为纲、平田整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我县先后建成了引黄提灌工程--三电、七电、和电。尤其是“三电”水利提灌工程建成后,灌溉农田30万亩,惠及我县来紫堡、定远、连搭、城关、三角城、小康营、金崖、夏官营、清水驿、甘草店、高崖等乡镇,为榆中“命脉”工程,奠定了榆中农业发展的基础,促进了榆中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被称为“陇上红旗渠”。榆中能够成为西北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及高原夏菜生产基地,三电工程功不可没,五十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引黄提灌”水利文化。

  (八)车道岭古道烽燧文化。车道岭古道位于甘草店镇以东,界临榆中、安定两县区,东接秦陇、西连河西走廊、北通宁晋,是蒙恬西征、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下嫁西藏、古丝绸之路贯穿东西的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争夺的天堑要塞和明代茶马互市的通商大道。车道岭每座山头上残存的古堡和烽燧遗迹,无不铭记和见证着千年的烽火狼烟、沧桑历史。当年解放兰州时彭德怀元帅率领解放大军走的就是这条古道。新中国成立后,车道岭上修建的312国道更成为贯穿东西的一条大动脉,与古丝绸之路相映成趣。如今的车道岭,千年古道古韵犹存,经过榆中、安定两县区半个多世纪的水土保持绿化工程,山峦秀美、梯田层叠、绿树成荫、花香鸟语,以“岭上阡陌层层绿,春风十里万树花”的秀美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

  苑川文化在文化品位、文化内涵、文化规模、文化特征等方面独树一帜,这一文化板块已经形成,应该加快建设步伐,打造成又一个榆中品牌文化。

 四、沿川湖文化

新营在榆中历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新时期时代的古遗址--石堡子述说着新营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宋代的县级建制“瓦川会城”遗迹尚存,史书记载在瓦川会城旁新建一营,叫做新营。明代肃王将这里作为王圹首选地,王圹遗址保存完整;明代宦官张养吾黄尚坪贡马场石刻碑记铭记历史;新营五台山历史上建有48座庙宇,毁于战乱,遗迹尚存。尤其是建国初期在新营沿川修建的高崖水库是兰州地区最大的人工蓄水库,更为新营这块风水宝地增添了神秘色彩。2006年由兰州正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巨资,依托高崖水库兴建了沿川湖,再造“秀美江南”文化园区,使这里再次成为陇原文化聚焦的热土。

  沿川湖文化:由石堡子古遗址文化,明肃王王圹遗址文化,沿川湖仿古建筑文化、沿川湖文化、沿川湖再造陇上江南文化等五大板块组成。

  (一)石堡子古遗址文化。石堡子是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订立的文物保护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高崖水泥厂修建矿山时炸毁。现存留宋代龛古寨知寨向齐撰书“黄猴洞”崖壁石刻,记述着千年历史。应将石堡子、黄猴洞、古城岭、尖山大佛寺、白鹰洞等历史文化遗迹打造成榆中旅游文化景点。

  (二)明肃王王圹遗址文化。明代肃王朱楧在新营堪舆修建了陵墓,遗址在新营的圹背后村。肃王陵墓传说因避讳温家岔而迁移(“朱”与“猪”谐音,“温”与“瘟”谐音),肃王陵墓二迁至定远的水岔沟;三迁至来紫堡平顶峰。但新营圹背后的王圹遗址依山而建、气势浩大、保存完整,肃王王圹遗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将其打造成榆中的品牌文化。

  (三)沿川湖仿古建筑文化。沿川湖仿古建筑是新营籍企业家贾仲瑚先生投资六千多万元修复的马啣宝山平西龙王庙,该建筑群启动于2005年。马啣宝山平西龙王庙古建筑分三期施工:一期工程建设是龙王庙主体工程建设;二期工程是舞台及文化广场工程建设;三期工程是仿北京四合院道教博物馆以及牌房等工程建设。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选材精良、做工考究,是甘肃近代仿古建筑精品工程,尤其是木雕、砖雕、石刻、石雕、匾额瓦对等在甘肃境内极为罕见。沿川湖仿古建筑群是榆中乃至甘肃绝无仅有的品牌古建文化,这里建有华夏第一的仿古建筑露天大舞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楷书《道德经》石刻影壁。

  (四)沿川湖文化。沿川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高崖水库,占地面积1300亩,现将完成库内清淤、砌坝、筑堤等工程,引进洮河水,开辟湖水养殖、垂钓、划船、冬天滑冰等水上游乐项目。

  (五)沿川湖再造陇上江南文化。沿川湖绿化工程是沿川湖文化的配套工程。它包括沿川湖周边的行道树绿化工程、庙地绿化工程、900亩村镇绿化工程,以及沿川湖四周的蝴蝶山、潘家山、阴屲山、丁家嘴4800亩荒山绿化工程,已种植常青树和经济林240多万株。在不久的将来,“陇上西湖”再造将会大放异彩。

  沿川湖文化是贾仲瑚先生依托历史文化投巨资打造的新型文化产业园区。工程总投资已达两亿元,是历史文化的展现,也是爱心的奉献,更是乡子情怀的善行和创举。沿川湖文化必将成为甘肃境内的知名品牌文化。

  榆中的四大文化板块承载着榆中几千年的文明史和发展史。榆中的四大文化板块之外还有榆中北山的窑洞农耕文化,近年来也以强劲的势头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引洮通水工程已贯通北山的各个角落,再造秀美北山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榆中四大文化板块提法于2006年在县委中心学习组会议上作为重点发言首次提出,并于2008年在甘肃省文化厅创办的《甘肃文苑》上发表。榆中发展全域旅游,文化是主导和灵魂,在“六个榆中”建设的精神感召下,作为一个在榆中文化战线上工作四十多年的退休文化老兵,将自己对文化工作的感悟、理解和热爱付诸于收集、整理和编撰《榆中四大文化板块》,并经多次修改和完善,旨在传承和弘扬榆中历史文化,推动榆中全域旅游发展,以文化带动旅游,引领榆中经济发展,造福榆中人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