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甘肃早期党员丁益三亲属向榆中县委党史办捐赠历史照片


发布时间:2017-12-08 14:59:42 来源:榆中发布

    12月6日,甘肃早期共产党员、榆中三杰之一的丁益三烈士的亲属姚瀛一家向榆中县委党史办捐赠了丁益三1921年题照,取回了党史办1987年借用的丁益三的8件物品,参观了榆中史志成果展,并举行了座谈会。

  丁益三,原名丁尚谦,号龛谷,字炳青,1896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出生于榆中县三角城乡丁官营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7岁进入丁官营村私塾读书,1911年考入甘肃省立第一中学。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期间,深受北大文化倡新、博学于文、科学民主、兼容并包的学风影响,与同学们经常讨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活动。1919年5月,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北京,丁益三与张一悟、张亚衡代表甘肃籍学生到段祺瑞的官邸递交请愿书。他们被在京的甘肃籍学生誉为“榆中三杰”。五四运动后,为躲避北洋政府的迫害,经李大钊推荐,丁益三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食品制造专业,并经常深入到日本的工厂和农村参观学习。1921年放暑假期间,回国到浙江、上海、广东一带考察实业发展情况。1922年,毕业回国。1923年在兰州创办了西北第一座罐头加工厂,由此得名“丁罐头”外号。

  1926年丁益三经组织同意,先加入国民党,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14日被选为国民党甘肃临时党部执行委员会9个执行委员之一。在此期间,丁益三积极宣传以“三大政策”为核心内容的新三民主义,随后又成为兰州特别支部委员王孝锡、胡廷珍建立的“青年社”第一批社员。在特支的领导下,以兰州女子师范学校为集合地点,以兰州一中校刊为阵地,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同国民党右派展开尖锐、激烈的斗争。他还热情支持“藏族群众文化促进会”的工作,住在拉卜楞寺,帮助藏族同胞学习汉文、汉语,对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作了一定工作。1928年2月,丁益三以“共产党嫌疑”被捕入狱。军警们采用“压杠子”“坐老虎凳”“红柳梢抽背”等酷刑拷问,使其三根肋骨骨折。丁益三咬紧牙关,不吐半字。被押在狱中长达三年多。在狱中,丁益三虽遭受了百般酷刑,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他以顽强不屈的革命斗志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鼓舞着狱中的革命同志。1931年2月,在家人及多位榆中同乡的营救下,被保就医。1932年,丁益三辗转江苏、上海、江西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9月10日因狱中留下的残疾复发病逝,终年41岁。 遗体葬于榆中县丁官营村。2011年4月2日,经榆中县人民政府批准,为丁益三在兴隆山烈士陵园敬立纪念碑。

  县委党史办公室于1987年7月24日借到姚瀛(丁益三小女儿家)家珍藏的外公丁益三在民国时期的手稿《农艺》《文艺》《戒菴诗草》、书法《家庭教育视学校为准》《不是青山遮吾眼》《陶然共解菊花杯》《尊亲、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和照片《同业公会选任主席合影碎片》等文物。30年来,在丁益三亲属们的帮助下,党史办不断采访,深入研究,先后报省、市党史部门确认了丁益三的党籍,在《中国共产党甘肃历史》(第一卷)进行了记载,在兴隆山烈士陵园敬立了丁益三烈士纪念碑,编辑出版了《为了主义真  丁益三烈士事迹》,影印了《农艺》,完成了电影电视剧本《丁益三》,在《甘肃党史》《甘肃地方志》《兰州党史》发表了《丁益三传略》和《丁益三酷刑显忠贞》《丁益三的炼狱生活》等文章,事迹载入《中国共产党兰州历史》《中国共产党榆中历史简编》《榆中县志》《榆中史话》《高擎党徽的人们  榆中人物选辑》等书籍,作为《巍巍兴隆 榆中革命斗争史》和《陇原火种  陇上革命先驱张一悟生平事迹》的一部分进行了专题展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座谈会上,党史办负责人介绍了30年来党史办采访、研究、利用丁益三烈士资料的情况,对姚瀛等亲属表示感谢。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正处于低潮,兰州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丁益三坚贞不屈,始终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的忠诚作为人生的最高信仰,在临终前,嘱咐女儿丁兰香,将来把他在狱中受刑时的血衣交给组织,让组织了解一个党员对党的无限信任。目前,这件血衣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党从诞生、壮大到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继而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靠的就是一批批像丁益三这样有信仰、有气魄、有灵魂的优秀儿女。亲属代表姚瀛表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没有信仰,没有灵魂,更不能没有斗志。瞻仰先烈,回顾历史,教诲后代,展望未来,奋发图强,复兴中华,永远向前,就是我们传承了民族的魂、民族的魄。我们将继续支持家乡的史志工作,关注家乡的建设,努力为家乡多做贡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