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自成榆中起义再考证


发布时间:2016-12-27 17:27:21 来源:兰州晚报

    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中,爆发在明朝末期的李自成起义可算得上是数量不多的成功农民起义之一。不仅推翻了明朝统治,而且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李自成揭竿而起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起义的地点究竟在哪里?几十年来,史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争执一直没有停止过。一说认为,崇祯三年(1630年),自成以裁驿卒失业,遂投活动于西川的张存孟部。后因张存孟败降,自为一军。新编《米脂县志》大事记记载:“崇祯三年(1630年)夏,李自成不堪县内富绅艾同知逼债凌辱,与众驿卒号召饥民造反,不久投奔西川义军张存孟部。”;另一说则认为,李自成起义于甘肃金县(今榆中县),持这种观念的是著名史学家谢承仁先生等人。

    两说的可信度究竟以哪个为准?我省农民作家金吉泰先生经过多年考证,查阅各类史料文档后认为:根据大量史料记载证实,李自成当年发动农民起义的第一站就在今天的榆中。“李自成是在榆中县城‘打响了第一枪’,在这里揭竿而起。李自成金县起义说是完全符合历史记载的。”金吉泰说。

  甘州投军

  据《榆中史话》记载:明朝天启年间连续干旱,很多地方颗粒无收。陕西米脂县是当时重灾区。米脂县双泉堡(今属衡山县)人李自成(原名李鸿基),曾在宁夏当驿卒。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驿站撤销,李自成回到家中靠种地为生。因交不起举人艾诏的高利贷,崇祯元年(1628年)冬季,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小腆纪年》)。由亲友救出后,李自成杀死艾举人。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儿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可能不问,吃官司不可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叔侄遂被收录在“杨肇基麾下”王国营中。李自成有勇有谋有战功,不久便被提升为把总。

    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冬季,满洲清兵入关,逼近北京。明王朝急忙调遣西北各镇兵进京“勤王”。杨肇基调率全镇兵马,以王参将为先锋,由甘州开往兰州。由于旱灾原因,全国各省都欠军饷,其中甘肃全省欠六成。就这样,王国还克扣仅有的军饷,军士们吃不饱、穿不暖,加上王国才疏德缺,在去往兰州的路上,李自成就和属下刘良佐私下议论:“宁为鸡头,毋为牛后”(《明季北略》)。一路上,王国居前队,杨肇基统中军,在兰州犒赏士兵,第二天傍晚到了榆中。

    榆中哗变

    到榆中县城后,县衙门庭关闭,李自成部下兵卒敲门呼叫,县令李晌一闭署不出。李自成便和刘良佐进入内宅,寻找县令,索要军饷。军卒们仍然在大厅大声嚷叫,要求发放军饷。

    就在这时候,王国也来找县令,见士兵喧哗,当即将喊得最凶的六人扯倒在县衙大厅鞭笞,其中三人是李自成手下兵卒。正在拷打时,李自成和李良佐绑着县令走出内宅。他俩原想送县令去见杨肇基,见王国正在拷打要饷的兵卒,而这些兵卒由于地方欠饷,加之王国等人的克扣,穿着单衣,饿着肚子。义愤之下,李自成杀了县令和王国,高喊道:“弟兄们,我们是为了活命才来当兵的,但是当官的不让我们活,我们反了!”

    这一声喊,得到了兵卒们的欢呼,吓跑了总兵杨肇基和甘肃巡抚梅之涣,进京勤王的甘肃兵全部溃散。

    李自成率众在榆中起义后,在当地扩充了一些人马。在同当地官兵的战斗中,烧毁了兴隆山的很多庙宇。尔后翻过马卸口山,到临洮、渭源、河州一带活动。不久,兵力扩大到数万人。后来被官兵追至洮河,李自成“弃其众,率七骑涉流而渡”(《小腼纪年》),突围出去,进入汉中参加了王佐挂的农民起义队伍。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王佐挂接收招抚,投降了明王朝。李自成遂参加了另一支由张存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张存孟在陕北战败,投降了明军。

    鲜有记载

    金吉泰先生告诉记者,李自成家在陕西米脂,因和地方乡绅起冲突等等原因出人命犯事,逃窜甘肃张掖(甘州)当兵,其初衷还是想在军队里好好干,为朝廷出力。至崇祯二年底,他所在的军队勤王保卫北京,在往东开动路过榆中(金县)时,因给养问题引发突发事件,李自成一时性起,竟然杀死上级军官和当地县令,哗变骚动,反了。

    这可是惊天大案,是重大历史事件,奇怪的是清代修的榆中(金县)县志上没有记载,只字不著。不仅县志,连府志、省志直至清廷中央的志书上均没有文字反映,这好像不可理解,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事变起因李自成他们是有理的一方,明朝官方是理亏的一方,兵们因给养、因基本生活问题闹事,舆论会同情他们倾向他们的,倘若如实记录,就等于是表彰李自成,对李自成有利。拿朝廷薪俸的地方史官,对这重大敏感而扫兴的事,连清廷中央的志书都回避不提,他们敢秉笔直书吗?”金吉泰先生认为,当时,有部个人修的志书《明季北略》上倒是详细记录了李自成榆中哗变事件及一些细节,结果,新的最高统治者“康熙爷”对此很恼火,下令“禁焚”,该书一成禁书,等于最高当局表了态,那些雇佣的各级史官们敢犯这个忌讳,敢闯这个禁区吗?“李自成是清廷拿重金求他首级的通缉犯,是头号钦犯,清廷下属各级史官绝不会用传记体记录他的生平履历,不写他的“发家史”,封杀他的发迹过程是很正常和不言而喻的。按他们的行话说是从略、不录。”金吉泰先生认为,鉴于这种情况,李自成金县起义不入正史也是情理之中的。

    《明季北略》其书其人

    清廷的各级史书对李自成榆中起义虽然不著一字,但是这个事件却散见于民间的记录中。其中《明季北略》就是一例。此书是比李自成小16岁的江苏人计六奇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的一本志书,属原始资料。《明季北略》的作者计六奇,江苏无锡人,比李自成小16岁,当李自成在北京坐上龙椅时,他已是成年人了。他是亲自阅历了农民起义、明亡清兴的历史见证人,他不是小说家,而是以平民的视角记录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为了了解李自成在甘肃的行迹与活动情况,他很认真地专门拜访曾到过甘肃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江阴庠士冯吉甫,他于清初到甘肃的岷县、会宁、定西一带待过,之后回到南方老家。

    计六奇写道:“予闻李自成始事颇奇。自成初起在河西、临洮间,其党不多,逾年遂得万人。”可见计六奇虽然听到了有关李自成在甘肃的一些传闻,但他还要落实还要了解得更详尽一些,所以听到冯吉甫从甘肃回来以后,便抽时间专程拜访他。“庠士冯吉甫,清初从锡绅张辅至秦之巩昌归,予谓必闻自成事,久欲访之而无暇也。至康熙九年冬,偕秋绍张子往,谈次吉甫述此。”有了这次详细采访,难怪他在《明季北略》中对李自成于崇祯二年在甘肃的一些行动写得具体、明确而详尽,地理位置也相当准确。李自成是犯人命官司才逃遁到边远的河西张掖(甘州)的,是年底,清兵十万逼近北京,调兵勤王时从张掖往东开拔,经兰州,往东百里抵榆中,哗变后又逃亡、往临洮、渭源、河州(临夏)等地,其中还提到了兰州的小地名十里店,可见计六奇采访调查之缜密详尽,有了康熙九年对冯吉甫的这次采访,他的《明季北略》中有关李自成在甘肃的诸多活动,比一般官样文章的地方志要详尽得多,可信得多。

    还原真相

    在国内,明确认定李自成榆中起义的古史书,有《明季北略》、《小腆纪年》等好几种。在现代,陕西出版社、辽宁出版社、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部分历史书均持此说。甚至在米脂李自成行宫内李自成生平事迹展览板上,也写着金县(榆中)哗变的历史。

    有关李自成在榆中哗变的案情,其时间、地点、情节都已界定得很小了。崇祯二年底,李自成本人到底身在何处?为了进一步查询真相,几十年来金吉泰先生先后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并亲赴米脂求证,试图从当地地方志上寻找答案。

    金吉泰先生告诉记者,奇怪的是翻遍《米脂县志》、《陕西通志》《延绥镇志》及个人修的《豫变纪略》,有关李自成的记载不少,就是查不出崇祯二年底他在当地的记录。这些地方志上只粗略含糊地记着:崇祯元年……自成号闯将,领八队;崇祯三年,(李自成)奋臂一呼;崇祯四年,李自成……为队长。

    “在这些史书中,不仅找不到崇祯二年底,李自成在老家的任何证据,而且在崇祯二年的整整一年里,就没有有关李自成的片言只语,这就充分证明这一年的春、夏、秋、冬,李自成本人就不在老家。”金吉泰先生告诉记者,更有趣的是《米脂县志》“大事记”栏中的崇祯二年竟是一片空白。

    “榆中,就是李自成揭竿起义之地。时至今日,李自成榆中起义是当地毫无疑义的历史典故,也是兰州市理所当然应该拥有的文化积淀。”金吉泰先生认为,学术界和有关研究者在某些历史问题上的讨论和争执是很正常的,这种论争的最终结果“也是为了进一步还原真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