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榆中县2010年年鉴


发布时间:2016-12-27 17:27:09 来源:兰州市榆中县政府

  

  【基本情况】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靠七里河区、城关区,东邻定西县,西南与临洮县交界,北隔黄河与皋兰县、白银市平川区相望,东北和靖远县、会宁县接壤。榆中介于东经103°50′至104°34′北纬35°34′至36°26′之间。南北长92公里,东西宽54公里,总面积330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2万亩(其中水田0.1万亩,旱地105.1万亩),林地43.58万亩。2010年底,全县有8镇15乡,268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1617个村民小组。有人口117583户,432987人,其中农村96409户,计38624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1‰。有汉、回、壮、东乡、维吾尔等14个民族,汉族占99%,少数民族占1%,主要为回族。

  榆中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被黄土覆盖。地势由西南、东南、东北三面向西北倾斜,南和北部为山区,两山之间为中部川区地带。海拔1400~3700米之间,最低点青城镇东滩为1432米,最高点马衔山主峰为3670米。

  黄河流经榆中县北部来紫堡、青城、上花岔、园子岔四个乡。大部分是界河、多为峡谷区、宜于提灌。主要支流有兴隆大河、龛谷河、黑池沟等。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性气候。气温年周期变化,夏季高,7月最高,冬季低,12月最低,年平均气温6.7℃。境内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降水量少。北山地区年降雨量300毫米,南山地区年降雨量500毫米。

  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地一处。距离兰州市区10公里,榆中县城23公里的明肃王墓位于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南麓,南北宽约300米,东西长约3000米,墓区内埋葬有明代肃庄王朱  、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宗、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贵、肃王朱识鋐十位藩王,以及两位妃子和一位夫人共11座墓葬。2006年5月25日,肃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肃王墓的保护已列入榆中县资源开发计划。

  境内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两处。青城镇又名一条城,位于兰州黄河下游50公里处,地处榆中县北部,陆路距离兰州市约90公里,白银市25公里,榆中县120公里,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青城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水烟业的兴起,鼎盛推动了古青城加工业、运输业、商业、教育、文化和建筑业的发展。这里曾经人才荟萃,教育发达,文化兴盛,民风淳朴,被誉为“风雅青城,仁义之乡”。全镇拥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金崖镇位于榆中县川西部,苑川河中下游,是榆中北山地区、会宁西部地区进入兰州的门户,镇所在地距兰州市16公里、县城28公里,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明显。2010年全镇辖14个行政村,7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471,总人口25390,农业人口22830人,非农业及外来人口1060人。2008年,镇政府将古镇保护与开发纳入重点工作,制定颁布了《金崖古镇保护办法》,对周家祠堂等9家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57家古民居进行挂牌保护。抢救性保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苑川七月官神,确定传承人,搜集整理完成《苑川七月官神民俗文化集》。2010年3月,编纂的《金崖史话》作为《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史话丛书》第一部出版发行。制作完成了《历史文化名镇金崖》宣传短片,8月份成功举办“首届苑川民俗文化艺术节”。12月,被国家住房建设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境内省级文物保护地六处。一是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的连搭乡马家屲新石器文化遗址;二是位于小康营乡的红寺新石器文化遗址;三是位于甘草店镇郭家湾新石器文化遗址;四是初建于1736年(清乾隆28年)的兴隆山握桥。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的兴隆山,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景区有大峡河水流出、清水盈盈、林木葱郁、景色宜人。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五是夏官营镇的古城遗址;六是位于青城镇的高家祠堂。

  境内有省级非物质文化两项。一是金崖镇的“七月官神”,是榆中地区参与群众最多、涉及地域最广的一项民间民俗活动。活动范围包括夏官营镇、金崖镇、来紫堡乡、清水驿乡、连搭乡、定远镇、城关镇七乡镇的36个村社。从七月初十至八月中旬,由“师公子”穿百家衣、执扇鼓(形如圆扇的羊皮鼓)、钺斧在神庙间来往表演、舞蹈念经,有曳神、鞑靼神等多种形式,夜间向神像祟祝(祷告)。其间,唱兰州鼓子、榆中小曲子,表演杂耍“流星水锤”“流星火锤”“小洪拳”及皮影戏。现代表演有秧歌、秦腔、彩旗队、仪仗队。二是和平镇的“太符灯舞”。它根据《封神演义》“哼哈神将”的故事创编而成,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经济发展概况】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0.88亿元,同比增长13.08%;其中:第一产业9.38亿元,同比增长5.57%;第二产业21.78亿元,同比增长17.87 %;第三产业9.72亿元,同比增长10.91%。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3:49: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8亿元,同比增长3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97亿元,同比增长13.25%;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4.86亿元,同比增长16.3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9.39%;完成财政总支出14.08亿元,同比增长19.5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663元,同比增长14.2%;农民人均总收入3155元,同比增长14.8%。

  【农业经济】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65亿元,同比增长5.34%,实现增加值9.38亿元,同比增长5.57%。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6.6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9.5万亩,同比下降0.6%。其中:夏粮播种而积26.08万亩,同比下降11.56%;秋粮播种面积53.42万亩,同比增长5.77%。粮食总产量为15.46万吨,同比增长1.57%。其中,夏粮总产量为3.56万吨,同比下降2.98%;秋粮总产量为11.9万吨,同比增长3.03%。粮食播种面积中,采用双垄沟技术种植粮食30.13万亩。全年蔬菜面积27.11万亩,同比增长3.36%,年产量55.66吨,同比增长6.76%。新增沼气池建设3510户。畜牧业,全年羊存栏11.85万只,羊出栏6.72万只:生猪存栏11.06万头、猪出栏10.34万头:鸡存栏36.26万只,鸡出栏27.11万只:奶牛存栏O.29万头;肉类产量9356.07吨,禽蛋产量2900.8吨,奶类产量4960.8吨。农村拥有机械总动力达326602千瓦,同比增长4.57%,农用运输车13594辆,各种拖拉机1014台,同比增长9.98%。农业生产用电量5145.8万度,同比增长2.34%。农用化肥施用量6.56万吨,同比增长2.5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9.3万亩,同比增长0.89%。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6.8万亩、人工造林0.31万亩。

  【工业经济】  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98.72亿元,同比增长33.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92.12亿元,同比增长35.92%;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达86.46亿元,同比增长35.66%;轻工业产值5.66亿元,同比增长35.94;全县工业企业增加值17.58亿元,同比增长18.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66亿元,同比增长21.01%;轻工业增加值2.04亿元,同比增长26.7%;国有企业增加值4.22亿元;股份制企业11.29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83.63亿元,产销率达到90.77%,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新开工和续建项目115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58亿元,同比增长26.7%。从资金来源看主要是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为主渠道。新建项目有大青山蔬菜批发市场、甘肃省京兰和榆中鑫旺绒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97家;续建项目有和定路工程和兰州联合重工公司等18家。

  【消费品市场】  全县消费品市场商品供应充足,需求稳步攀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7亿元,同比增长13.25%。分城乡看,县城的零售额6.61亿元,增长12.72%:县以下零售额4.36亿元,增长14.06%。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稳中趋活,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21亿元,同比增长15.4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76亿元,同比增长7.13%。

  【财政金融业】 2010年,完成地区性财政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16.32%。其中增值税20841万元,增长-0.73%;营业税11888万元,增长19.58%。完成财政总支出14.08亿元,同比增长19.5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2.15亿元,增长29.6%。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0.836亿元,增长26.94%。其中短期贷款22.96亿元,同比下降19.08%;中短期贷款18.22亿元,增长386.45%。

  【交通邮电旅游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56亿元,同比增长9.8%。交换机总容量达到9.5万门。固定、移动电话总数达到12.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8部/百人。邮政移动电信业务总量9913万元,同比增长15.9%、货运车辆达到7447辆,同比增长8.24%,完成货运量614万吨,同比增长6.41%;货物周转量4.0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1.92%;客运车辆达到4724辆,客运量41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42亿人/公里。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万元。

  【教育卫生事业】 全县有学校306所,高中在校生10490人,初中在校生18234人,小学在校生2745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高中专任教师597人,初中专任教师1289人,小学专任教师2320人。完成8所寄宿制学校和15所校舍安全建设工程,新建校舍4万平方米,排除危房2.9万平方米。全县有卫生机构360所,其中县级8所、乡级卫生院21所、厂矿卫生所站10所,村卫生所268所,个体诊所53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62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33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63人、医士505人、护士等362人。新建4所乡镇卫生院、65所标准化卫生所和3000座卫生厕所,新农合参合率94%。

  【人口和社会保障】  全县总人口为43.3万人,比上年增加1288人:其中农村人口38.63万人,城镇人口4.6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917人,出生率为13.67‰。死亡人口3877人,死亡率为8.951‰。人口自然增长率3.42‰。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建成使用。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605人,全年累计对4.9万人城乡低保户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500万元;全年逝世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709.4万元;发放衣被食品等救灾物资,解决6700户2.8万受灾和特困群众的过冬御寒问题;农村五保户供养金274.5万元;发放各类抚恤金384万元。共有37.53万农民参加了弄从合作医疗,占农民总数的97.17%。获得全省新农保试点示范县称号。

  【文化广电事业】  文化体育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县城数字电视网络改造顺利进行,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000户,完成“村村通”1.4万户。新建8个乡镇文化站和100个农家书屋。

  【城乡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完成十二五时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8个专项规划和23个重点课题。结合兰州第四版城市规划,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和平地区控详规划、定远等4个重点镇规划。和定城市一级主干道、县城亮化工程、供水建设工程和南关桥改造全面完工,华光商业广场、金牛山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领导名录

  县  委

  书  记    胥  波

  副书记    王  林  魏万宏

  常  委    胥  波  王  林  魏万宏  唐伟尧  刘会朗 

  谢志明  蔡泽雄  韩悌勇  丁小蔚  杜吉平

  李得亮

  纪委书记  唐伟尧

  县人大

  主  任  冯德三

  副主任  马得屏  岳存孝  赵菊珍  岳光武  王维中  周尚华 

  

  县政府

  县  长  王林

  副县长  谢志明  李得亮  张丽霞  裴万江  冯  雷  蒋睿智

  

  县政协

  主  席  黄宗利

  副主席  刘正堂  丁述学  魏其璞   黎正华  朱建新  白平怀

  

  

  

  (来源:榆中县地方志办公室)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